勋贵们的哄笑,如同尖锐的针,不断刺入他破碎的心房。
天幕画面流转,时间推进至建文四年六月初十。
应天城内,显然并未放弃最后的努力。
这一次,被推上前台的是宗室亲王——谷王朱橞与安王朱楹。
朱橞身着亲王常服,努力维持着天潢贵胄的威仪,但眉宇间那份强装的镇定下,难掩一丝茫然与忐忑。
安王朱楹年纪更轻,跟在兄长身后,显得有些拘谨。
两位亲王的车驾在“护送”下,再次抵达燕军大营辕门之外。
场面比李景隆、茹瑺来时更加庄重,却也更加死寂。
燕军士兵如同沉默的钢铁丛林,冰冷的视线注视着这两位来自皇城的贵人。
大帐之内,朱棣甚至没有起身相迎。他只是端坐主位,平静地看着谷王朱橞代表建文朝廷,再次小心翼翼地提出议和之请,言辞间充满了宗室情谊和江山为重的劝诫。
朱棣耐心地听着,手指无意识地轻轻敲击着交椅扶手。直到朱橞说完,帐内陷入一片令人窒息的沉默。
朱棣的目光缓缓扫过两位年轻的亲王,那目光深沉,复杂,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却绝无半分动摇。
他缓缓开口,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终结意味:“十九弟(谷王)、二十二弟(安王),舟车劳顿,辛苦二位了。”
他微微一顿,目光越过他们,仿佛穿透了营帐,直射应天城深处,“回去转告皇帝陛下(建文),本王心意已决。清君侧,靖国难,非为一己之私。奸佞不除,社稷难安。请陛下早做决断。”
没有怒斥,没有长篇大论,只有这平静却斩钉截铁的拒绝。
朱橞和朱楹面面相觑,脸上最后一丝希冀也彻底熄灭。
他们读懂了朱棣眼中那份不容转圜的决绝。此行,不过是建文朝廷在绝望中徒劳的挣扎,是给天下人看的最后一场戏码。
两位亲王黯然起身,行礼告退。
走出大帐时,天幕捕捉到谷王朱橞回头望向那顶象征着燕王权威大帐的瞬间,年轻的脸庞上,除了任务失败的沮丧,竟还混杂着一丝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是对这位强大四哥的敬畏?是对未来自身命运的茫然?无人知晓。
天幕上浮现一行冰冷的总结:“六月初十,谷王朱橞、安王朱楹再赴燕营,无果而返。”
奉天殿前,洪武十三年的勋贵百官们看着天幕上
点击读下一页,继续阅读 老张5592 作品《天幕直播靖难,朱棣你别跑!》第093章 直趋应天:再次出现的李景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