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容平淡的返回来,坐下,又开始编草席和竹筐这些东西。
何博就说,“我看刘交很聪明的样子,你有没有想过送他去读书呢?”
刘交已经长成了稳重的少年郎,早就到了上学的年纪。
李氏也希望孩子以后可以有出息,而不至于只能跟两个兄长和一个侄子,去争抢刘煓留下来的家产。
因为只依靠祖先的遗泽而不想着自己努力,那么后代肯定是会衰败的。
刘煓知道这个道理,更不用说他的祖父刘清,就是靠着会读书,将刘氏带上辉煌巅峰的。
但是他说,“没钱啊!”
“而且周边也没有什么有名望的学士。”
前些年,
刘煓攒了点钱,已经计划着送刘交去读书了。
实际上,
对每个儿子,刘煓都舍得花钱。
老大刘伯是读过书的,天赋不错,奈何死的早。
老二刘仲也是读过书的,但脑子不行,这辈子只能种地了。
老三刘季脑子活跃,很多东西一学就会,但性格太闹腾了,根本坐不住,他还喜欢华丽的衣服,跟江湖上的人交往作乐,花钱从来没有节制。
而轮到刘交,虽说家境没有当初好了,刘煓也没有给他削待遇的想法。
只是当一切准备就绪的时候,刘煓在地里累的摔了一跤,不得不花钱养伤去了。
在外面当游侠的老三也写信不断要钱,对老爹的钱袋子是应掏尽掏,搞得一下子,刘交的启蒙费就没了。
等再过两年,
刘煓又攒了点,也打听好了老师,结果楚国发生了动乱,波及到丰邑这边。
等动乱平息,再去找人求学,对方已经被动乱吓得跑路了。
拖拖拉拉,搞到现在,刘交只能通过老父亲和兄长的教导,认识了一些字。
毕竟刘氏传承这么久,刘煓亲爹那一辈,还能当个县令,教小孩识字自然没问题。
但更高深的知识,没有正经老师教导,是很难学会的。
刘煓对此,也很郁闷。
何博听了,咋舌起来,“这么坎坷?”
刘煓唏嘘的不想说话。
看他这样,何博干脆站了出来,拍着自己的胸脯说,“既然如此,你看我如何?”
刘煓打量了下何博此时的面相:
平平无奇的长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