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据听了,便点点头说,“陛下这两年的脾气,比以前稳定多了。”
“可能是被人骂清醒了些吧。”
有臣属仗着是私下议事,颇为不客气的说道。
刘据并没有呵斥他的不敬。
因为他心里也有类似的想法。
他只是说,“难怪有贤人说‘偏听则暗’如果身边没有敢于劝谏的人,即便曾经英明的君主,也难免犯下错误。”
好在,
带领大汉走上新阶段,开创新辉煌的皇帝,到底没有在偏听偏信的路上,一去不回头。
从征和元年开始,
年老的皇帝在缓和了跟储君的关系后,又开始了频繁的巡游。
他在眺望自己治下山水的途中,见到了许多人,也听到了许多声音——
这些年里,于乡野之中,
莫名兴起了一股议论朝政的风气。
虽然在经历了“大议盐铁”之事后,有识之士都能看得出,对如今土地辽阔,集权中央的大汉来说,像先秦那样召开“国人大会”,已经是艰难且低效的事,
但这到底还只是潜在的认知,
在明面上,朝廷也没有禁止言论,封闭民智的举动。
所以,
民间的文学之士,以及生活安稳的小民,仍旧遵循先人传下来的习惯,还有自己内心的家国情怀,对国家的诸多事物表达着关心。
为了更方便让大家了解到国家四方的情况,
一些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热心人士,也会在乡野之间,将来自远方的消息散播出去。
虽然他们的消息灵通到有些诡异,昨天在西域塞外发生的事情,今天就有传达到中原的
但百姓很少会注意到这一点。
诸夏血脉里的务实本能,让他们自动忽略了这点“小事”,更加关注那些南来北往,被人称之为“报郎”的家伙嘴中,所谓的“独家新闻”。
很多时候,
这些来历不明,很难被人找到踪迹的“报郎”,不会向百姓诉说自己的看法,只会带着卷成一卷的,在上面写满了文字的巨大纸张,来到热闹的乡野集市之中。
他们在人群中把自己的手高高举起,等“所有目光向我看齐”后,就会把纸张打开,将上面书写的各方见闻,转述给大家。
至于百姓们听说这些事情后有何想法,发出什么议论,那可跟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