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回想起自己的一生——
年轻时的他,生活在宣帝的治下;
壮年的他,生活在元帝的治下;
年老的他,则是生活在成帝和当今天子的治下。
他看到了大汉的辉煌和衰败,并正随着这个国家一同老去,走向腐朽阴暗的地下。
“如果能像宣帝那样拥有圣贤的君主,那我家失去朝廷的恩典,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孔光是听说过,宣帝曾因元帝喜好儒学,从而发出斥责之事的。
“汉家自有制度,本以王霸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
“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
初时,
知道这段话的孔光还有些愤懑,觉得宣帝对儒家的认知略有偏颇。
“圣贤的道理怎么会有问题呢?”
“重视德行,推崇教化,难道不是应该的吗?”
年轻的孔光如此说道。
但等他经历了许多事,见过了许多事后,
这位孔子的后裔,也逐渐意识到,“纯儒”的确不能用来治理国家。
因为事实已经证明了,
大汉那肉眼可见的衰败,是从元帝时代开始的。
孔光也因此在事后苦笑起来。
他对自己说道:
“明明知道宣帝是治世的明君,为什么却不认同他作为君主所言明的这段话呢?”
“难道是觉得自己比宣帝还要擅长治理国家,处理各种事务吗?”
大抵人都有盲目自大之处,
就像总有父母明知自家孩子是个天才,但每当早熟聪慧的孩子提出某些请求和期望时,却喜欢以“大人的经验”、“你一个小子能懂什么”来拒绝对方,全然忘记了在外人面前,自己对孩子做出的,“人中龙凤,天地之才”的评价。
所以,
后知后觉的孔光,宁愿再迎来一位“王霸道杂之”,而不是“独尊儒术”的君主,来使得天下好转,减轻黎民的痛苦。
“可大汉江山,还能坚持到那个时候吗?”
元帝子嗣单薄,
成帝和当今天子,也都为自己断绝了后路,
像这种连储君都要从宗室诸侯中挑选的情况,还能让大汉走到多远的地方呢?
孔光悲伤的哭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