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幸来得如此之快。
夏氏怀第三胎时,杜纯应好友之邀到钱塘江观潮,不慎掉入江中送了命,夏氏也因此小产。
唐老太太哭得伤心欲绝,青年丧夫,老年丧子,人生最痛苦的两件事都让她赶上了。
她老了,活一天算一天,但她不想让夏氏也过这样的日子。孝期一过,她就派身边的老仆请长房的杜缜夫妇过来说话。
见到杜缜和他的夫人王氏,唐老太太也不兜圈子,直截了当地说道:“逝者不归,生者却还要继续活下去。二房既有了香火延续,玉娘也没必要在杜家守一辈子,趁她还年轻,找个人让她嫁了吧!”
“王氏,你是长嫂,这事就劳烦你了。兵慌马乱的,也不讲究什么门当户对,挑个家风严谨,温良敦厚的男人,能踏踏实实过日子的就行。”
因战乱人口骤减,连官府都支持寡妇改嫁,何况这是二房的家务事,杜缜和王氏身为晚辈,实在不便多言。
见老太太心意已决,夫妻俩便应承了下来。
王氏辛苦张罗的人选,夏氏因舍不得孩子,都被她以各种借口搪塞,不了了之。
再一次吐血后,唐老太太担心自己死了,外甥女就真的不能再嫁了。
就有些迁怒杜缜和王氏,说他俩没尽心。
王氏的妹妹嫁在鲁地孟氏长房为长媳,时常来信倾诉世家宗妇的不易。王氏回信以夏氏之事,报怨了几句,小门小户也有道不尽的烦恼。
事有凑巧,孟王氏回信说道,夫家伯娘卢氏的娘家二侄儿仪表堂堂,却婚姻多舛。
元配难产死去,孩子也没能活下来,续弦又是难产而亡,留下一个女儿,有长嫂陈氏抱养。
再定亲还没娶进门,女方又生病死了。
接连死了两任妻子,一个未婚妻,卢二郎这克妻的名声算是坐实了,眼看着过了而立之年,还是孤身一人。
族里上了岁数的长辈提议,不如求娶生育顺利,身体康健的寡妇。
夏氏这条件,还真勉强够得上。
卢家乃百年世族,杜家只能算是出过官身的大户人家,夏家就更不值得一提了,不过是金州地方上的富户。
卢二郎性格温和,又一表人才,这门亲事不论怎么看,都是高攀了的。
唐老太太不再由着夏氏的性子,以姨母之名应了婚事,果断地让她改嫁,还陪了丰厚的嫁妆。
鲁地齐州虽然离浙地的金州很远,又因战乱,书信常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