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和感悟。
这些收获,非常庞杂,涉及到了许多方面。
若用简单的言语描述,那就是耿煊逐渐学会了如何与“虚空”相处。
越来越适应,也越来越从容。
刚开始尝试滑行之时的那种战战兢兢,患得患失,生怕一个不小心就吧唧一下跌个粉碎的忧虑,已经消失得干干净净。
他反而开始享受起来,这每一次滑行所带来的奇妙体验。
心态越从容,身姿也随之变得越发灵活。
当耿煊于三月初一这一天,轻松将“鸿羽游身法”推送进入大师之境后。
那种身体处于虚空,无一处可以借力,被紊乱的气流带得身体完全不受控,身不由己的心慌感,已经消失得干干净净。
他不仅完全适应了这虚空,甚至可以如身在水中一般,可凭心意调整身体姿态。
翻转腾挪,尽皆无碍。
这种肆意的举动,最大的代价,也就让他的滑行距离变得更近,仅此而已。
滑行过程中,对身体的调整越多,越复杂,这种影响便越大。
带来的这种影响就越大。
三月初三,“鸿羽游身法”在大师境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跨入宗师层次。
滑行距离,更进一步提升。
站在落差两三千米高的峰顶,一跃而下,便可在狂风席卷中,迅速横掠近万米虚空,稳稳落在山脚下的营地之内。
但耿煊最在意的,却不是这个结果。
而是当这“游身法”晋入宗师之后,那无形无质的虚空,在他的感受中,一下子变得如同水域一般,既清晰,又直观。
每一股从身周掠过的紊乱激流,他都能清晰的把握到它们的脉络。
那些从身周掠过的飓风,在耿煊的感受中,变成了可以直视、可以触摸狂澜。
“既然可以看见,可以触摸,自然也可以利用。”
“有弄潮儿,熟稔水的特性,并善加利用,就可在惊涛骇浪间如履平地。”
“弄潮可行,那我弄风自然也可以。”
当耿煊将这种感悟用在实践之上时,还真让他在滑行的过程中,成功的借到了几次“风力”。
原本一直在持续的、缓慢的下行的身体,忽然很明显的调整了一下角度,改下行为上行。
只不过,并不是每一次都能成功的借到“风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