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凡夫俗子,又如何能斗得过他?”
“看来子建公子劝阻魏公南征是对的,也许只有他一人看出,魏公不是那刘备的对手。”
“倘若真有一天,魏公失了河南地,我杨家身为魏臣,却根植于弘农,前途命运又当如何?”
杨修思绪澎湃,越想越觉后脊发凉,不由陷入了深深忧惧之中。
而在曹魏君臣,尚沉浸于惨败与震惊中时,刘备统率的六万得胜大军,已浩浩荡荡杀奔至下相城下。
楚军逼城下寨,对下相城形成了威压态势。
攻守态势就此形成逆转。
一场仗下来,折兵四万之众,用伤筋动骨来形容也不为过。
依常理,仗打到这份上,意味着曹操的南征战略就此破产,各路人马皆当退兵北归。
曹操统帅的东路军,也当老老实实的退回下邳,坐等刘备退回淮南后,再班师归邺城。
此时的曹魏君臣,还尚未觉察到刘备收复中原的胃口,以为刘备只是战术性的防守反击而已。
只要他们退兵回下邳,刘备自然也会退兵回淮南。
荀攸等谋臣们,也傍敲侧击,劝说过曹操退回下邳。
曹操当然也知道,理智上该选择退兵。
可声势浩大的南征,若就这么以一场惨败而告破,他魏公的颜面又当何在?
退兵有损颜面,击退刘备又无把握,曹操便被夹在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于是六万魏军,就这么屯扎于下相城,与逼城下寨的楚军形成僵持之势。
日是黄昏。
已到了晚食之时,案几上摆满了酒肉。
曹操却食不知味,手里端着一碗饭,筷子上夹着一块鸡肋,正怔怔出神。
脚步声响起。
杨修小心翼翼踏入堂中,拱手问道:
“禀魏公,该到了更换晚间通行口令的时候了,请魏公授以口令。”
曹操从失神中回来,低头瞥了一眼筷子上的鸡肋,随口答了一句:“鸡肋!”
“鸡鸡肋?”
杨修却是一愣。
以鸡肋做通行口令,这也太随意了点吧。
想想荀攸这样素来不苟言笑的正经谋士,通行之时被士卒问及口令,一脸严肃的道出“鸡肋”二字,画面岂不滑稽?
杨修何等聪明,眼珠转了几转,立时便揣测出了曹操此时心境
点击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天命不在身 作品《岳父关羽,我开局劝刘备奇袭襄阳》第218章 你麒麟儿斗得过人家神仙?曹操必败,魏国必亡,我要倒戈刘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