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掌权,对冀州士族豪强无不是极尽拉拢。
曹操退守河北后,为得冀州士族支持,更是大肆提拔重用冀州士人,代替原先的颍川士人,充当国之柱石。
这使得伪魏三公九卿之中,有半数出自于冀州。
这些冀州士卒豪强投桃报李,出兵出粮是全力支持曹操。
可惜黎阳一战,邺城一战,前后折损七八万兵马,曹操几乎将冀州兵折损殆尽。
冀州士族豪强们,因此元气大伤,实力遭受重创。
于是在刘备推行两制之时,冀州士族豪强们几乎没有任何反抗的余地,只能忍气吞声,乖乖的就范。
两制因此得以顺利推行。
各郡国的士族豪强,不得不将窃占的无主弃田,尽数吐出来被收归官有。
数以万顷计的良田沃土,尽数被赐给了冀州青壮百姓。
在均田制的激励下,冀州各郡国的百姓,争先恐后加入府兵序列。
短短数月间,冀州各鹰扬府登记在册的府兵,便已爆涨到七万之众。
冀州人心,光速归刘!
而推行两制的同时,另一件大事也在进行:
迁都!
现下天下未定,伪魏未灭,国都的选定自然当以方便伐魏优先。
先前为方便攻取河北,大楚国都便从应天迁至了许昌。
现下为攻取幽州,国都自然要就近迁于邺城。
于是迁都诏令传下,留守邺城的诸公子后妃,及文武百官,便尽数北上迁至邺城。
楚都迁往邺城,许昌便就此空了下来。
诸葛亮便奉刘备诏令,护送着太后及天子皇后,自应天北上还都许昌。
毕竟现下刘备已收复大半个北方,仍将天子置留于江东一隅也不合适,容易遭人诽议。
现下许昌空出来了,天子还都中原,也是理所当然之事。
当刘备迁都邺城,为北攻幽州做准备时,曹操也在夜以继日的修筑易京。
为保住幽州,曹操人一到幽州,便下令征发数万百姓,担土抬石疯狂的加固易京。
原本为防不时之需,曹操在退守河北之时,便已着手重修易京防线。
现下退保幽州后,曹操在易京防线原有的基础上,又大兴土本,鞭笞着幽州百姓,夜以继日的加固。
曹操也很清楚,秋收过后,刘备必会尽起倾国之兵北上来
点击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天命不在身 作品《岳父关羽,我开局劝刘备奇袭襄阳》第366章 为子孙开拓生存空间,四亿人才够!萧和:我的这个学生不简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