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孔里奥奈的一次进攻造成的波动,众多的熟练工人和他们的家人从城市的资产变成城市的负债,而他们还不知道是谁造成了这一切,因为报纸上没有写。
被友爱会控制的本地报纸对伯达拉比克的所有报导仅限于一些故意扭曲过的政治言论,底下还有评论家故作轻松的讥讽和解析,给人感觉似乎市政府和乡镇政府的矛盾还停留在口舌之争,完全不会让人联想到河边惨事的始作俑者是孔里奥奈家族。
要么挑选菜单,要么登上菜单,克雷顿心想。
一些在本地颇有名望的青年企业家也因为这次袭击造成的损失而失去一切,他们不得不变卖产业填补负债,他们名下的工厂都停止运作,接受专业人士的估价,等这个流程结束,工厂包括机器和生产线都会被整个抛售出去。
但本地富人受到重创的不止有他们,指望友爱会将这些资产全部接收是不太可能的事。
大家都没有多余的钱,而工厂里的生产机器又无法短时间内创造利润,它们只能空置,等待经济回暖,或者有外来的富商愿意收购它们,取代它们原来主人的位置——而这也是最好的结果。
对于底层民众来说,就业岗位的缺失会导致工会为工人争取利益的能力下降,而工会与工会之间的竞争力度加剧,伴随工人之间的种族歧视、国别歧视和信仰歧视,恶性暴力事件只会越来越多,严重影响公众安全。且随着工会对施加暴力的能力需求增加,秘密结社和邪教的势力将进一步膨胀。
西区和南区最后说不定也会变成北区的模样。
经济低迷会是魏奥底今年的标签,无论最后谁取得这座城市的最终控制权,这座城市身上的疮疤都不会一夜之间痊愈。
即使魏奥底不是克雷顿的家乡,他也不禁为它感到悲伤。
诺里斯将魏奥底当做试验场的时候是否有考虑到这样的结果呢?
克雷顿忍不住去想这个问题。
他想他是知道的,但他仍然这么做了,因为“无论多高尚的目的都会引发流血牺牲”,所以诺里斯不在乎,他见识过太多类似的事,早已麻木。
但诺里斯承诺的“战争之后的魏奥底会比现在更好”,克雷顿属实无法理解。
在经济的领域,这一点已经不可能发生,唯有政治因素可能有所改变。
可克雷顿想不到其中的运行逻辑。
他看着报纸,一边思考,直到朱利尔斯找上门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