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他所需要的,不是成品有多么亮眼,也不是为了打某个人的脸,更不是为了得到他人赞赏,要的仅仅只是其中的过程。
正如他所说,整理总结前人留下的东西,本就是对自己所学的一次深入了解,唯有不断积累,将来才更好进步,乃至于走出自己的路来!
持之以恒,一点点积累,再慢都在进步,只要有进步,总有一天会踏上高峰的
说起来也有些无奈,人手太少了,可利用的资源也少,若是有魏子颜那样的家世,或许仅仅只是需要一句话,就有无数人忙碌送来一应所需,区区千八百个不同的寿字,恐怕要不了多久就能集齐。
但转念一想,自己亲力亲为或许更有意义。
隔天一早,高景明上课去了,陈宣则继续忙碌收集寿字,却不再是关起门来自己费尽心思瞎琢磨,而是在偌大的流玉书院四处打量起来。
书院历史悠久,有着诸多前辈大才留下的真迹墨宝,散落在书院各处,只要是有名之人留下的真迹墨宝,几乎都被篆刻成碑文。
半天下来,陈宣几乎走过整个书院每个角落,从无数前人的真迹墨宝中又得到了一百多个不同的寿字写法。
那些作品中当然不是写了那么多寿字,而是陈宣观察那些字迹的书写方式,再把寿字以那些书写方式加以改变而已,总之有着巨大的收获。
中午高景明下课后,两人吃了午餐,然后分头行动起来,以高景明的学子凭证,一头扎进了书院的藏书楼。
重点是去观摩其他国家的文字,以及各种书法集,画集,碑帖拓印集,以此从中得到启发,源源不断的充实寿字的写法。
这半天下来,两人收获颇丰,得到他人启发,又总结琢磨出了两三百种寿字的不同写法,加上前面的,就已经有六七百种了。
但这六七百种整理在书稿上,也就薄薄的十来页。
此后他俩的速度就慢了下来,毕竟这种事情越往后越难,但每天多多少少还是有收获的,百十个几十个十几个不等。
其实整个学堂诸多学子也在紧锣密鼓的准备皇帝七十大寿的贺礼,只是陈宣他们忙起来就没有关注那么多。
直到半个月后,陈宣他们整理的寿字不同写法已经突破九百大关,可在学院已经很难再有收获了。
不得已之下,两人商量一番,因为高景明要上课,只能在书院这边尽量更多的有所收获,而陈宣则是开始出入书院外的小集上各个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