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尤其汉室四百年的日子里,眼前虽说衰败了,但其巅峰时期,足以让不少人自豪。
为何说因汉朝的巅峰时期会让人自豪,或是说让后世人难忘汉朝,本质在于汉朝所带来的辉煌太过耀眼。
王朝的强盛或许不能让贫民富裕,但却能让众人塑造出荣誉感,继而影响个人的政治偏好。如刘秀能早早称帝,并赢得众人投降,除了与他身上的汉室之后的标签外,便是他能不断打胜仗。
粟将军有番话或能解释这一现象,打胜仗是解决思想问题的最好方法。当一个政权受到质疑,最好手段就是赢,用赢来解决思想问题。
故以此来看袁术称帝问题,袁术登基称帝,为何难以得到众人一致性认同,无非是袁术未能取得令人信服的成绩,无法给人带去信心,继而质疑袁术称帝的合法性。尤其两汉耀眼的成绩摆在那,差别之下自然无法比较。
见阎象拒绝他称帝,袁术脸色由是不快,说道:“汉室虽无商纣之暴,然其岁数已尽。君不闻‘代汉者,当涂高也’之语?”
见袁术称帝之心坚定,阎象心中暗叹口气,深感袁术称帝的决策太草率。
“明公如欲称帝,当提防汉室旧臣!”阎象闷声说道。
“嗯!”
袁术应声颔首,谓左右说道:“今岁能进九锡乎?”
蔡瑁顿时领悟,谄媚说道:“明公,以瑁之见,今岁或能作禅文!”
“恐太着急了!”袁术有所意动,故作犹豫说道。
邓察恭维说道:“以公之声威,如能至朝,纵无九锡,亦能登基继位。”
“不妥!”
袁术性情虽说桀骜,但却颇重礼节,摇头说道:“今天子在上,不进九锡,不授王爵,恐与礼不符。”
说着,袁术看向蒯越,问道:“不知卿有何高见?”
蒯越虽不想掺合袁术称帝之事,但见袁术询问,不得不说道:“禀明公,不如待孙坚平益州,令他献祥瑞,而后明公再进帝位,或能令人心服。而今关键之事,需试探朝廷诸卿意见。”
袁术若有所思,询问左右道:“自狩猎之事以后,不知刘备、董承、杨彪等人有何表态?”
“刘备言行谨慎,深入浅出,于后宅耕作,寡与外人联络。董承常出入禁宫,并多与公卿联络。而杨彪每日与孔融、士孙瑞饮酒,据参宴之人言语,多谈及诗歌。若有涉及明公,众人虽有怨言,但却不敢多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