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规矩而言,嫡长子为太子,应是情理之中。故张虞如若称帝,张洛理应为太子。
而张虞为何犹豫,实在是担心张洛不成器,以后为了张唐国祚,不得不更替太子,从而引发风波。故张虞想等到诸子稍大年纪,再做决断。
但张虞一旦称帝,若不及时立太子,储君之位空缺,势必会引起诸子的争储之风,继而大概率会爆发党争。
一番考虑之下,张虞诏贾诩入宫咨询,以免自己思虑有失。
“南寇虽未除,但中国一统。是故天下幅员辽阔,治下百姓千万,非贤者不能治政。今立长子为太子,又恐长子无能,为求国祚兴盛,不得不罢黜,如此实伤人心,故孤有欲观才略之意。不知卿有何见解?”张虞问道。
“孤视卿为肱骨、心腹,望卿能如实进谏!”为免贾诩耍滑,张虞提醒道。
贾诩捋须而吟,说道:“大王忧虑长远,非常人所能及。昔时立季历而树姬昌,隆周享七百之期;黜临江而罪戾园,炎汉定两京之业。因此储副之重,社稷系以安危。”
“以此详观历代,以周、汉之鉴观之,先是有长子,再有废除之事。而罢黜嫡长子,乃因其不逊,不得不罢之。大王何不观两汉之所为。如高祖欲废惠帝,因商山四皓而留用;世祖废太子,乃因东海聪慧而改立。旧事如此,大王何不效之?”
作为顶尖谋士,贾诩知道如何用不同案例来劝说君主。如今面对张虞的疑虑,贾诩前后用了四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周国时,姬昌的爷爷公亶父认为自己的少子季历最有出息,孙子姬昌年少聪慧,故便废了长子泰伯、次子虞仲的继承权。季历上位之后,大大扩张周的势力,为周伐商奠定基础。
第二个例子,便是汉景帝时,废临江王刘荣,改立胶东王刘彻为太子。刘彻上位之后,不用多说,无疑是扩张狂魔,向外征服大片土地,并打败了匈奴。
第三、第四例子,便是刘邦思废太子与刘秀更替太子之事。
贾诩通过四个例子告诉张虞,不是嫡长子一定当太子,而是作为嫡长子拥有优先权。凡事换太子都是太子不成器,故不得不换,而未有将太子与其他子嗣放在一起比较。
一番劝说下来,张虞心神大畅。作为后来人,他总因历史上二代亡国而担忧,故不敢妄立太子。然真正的做法应该先考核嫡长子,如果嫡长子不行,通过对诸子长期的观察,再从中选择合适之人。
“卿洞察之语,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