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泽野弘树这时候看了眼监控数据,打断了陈向北跟奥德托之间的“斗嘴”,询问起了车手意见。
f1赛车对轮胎的损耗,要远远大于雷诺方程式或者f3。
一方面是速度跟车重的不同,速度越快,重量越大,同等里程下自然就会轮胎的磨损更大。
另外一方面则在于f1赛车的空气动力学套件,提供的下压力数值高达恐怖的2.6。
简单点来解释,就是当本田ra108车重为600公斤的时候,跑到300kmh的速度,下压力将会达到惊人的1560公斤,快接近于三倍车重。
其实单单拼直道加速,f1赛车并不是蓝星上最快的速度。可凭借着惊人的下压力,让f1赛车的弯道抓地力断层式领先。
弯道快才是真的快,直道踩油门谁不会?
高下压力死死把赛车给摁在地面,变相增加了轮胎的损耗。
正常情况下全力push,f1赛车一套新软胎的抓地力峰值,可能就维持一到两圈的样子。
想要跑出更为极限的圈速,就得进站换胎。
“跑完这个冷却圈,我再推一圈进站。”
陈向北没有听从泽野弘树的建议,决定趁着状态挺好再推一圈。
相比较低级别方程式,f1赛车大多数情况下,无法做到连续的极速推进。
因为全力psuh,对于工况温度的压力同样很大,油液、刹车、胎温等等,都会达到高温临界点。
就拿通俗易懂的刹车来举例,温度一旦过高就会引发热衰减,制动效果将会大幅度的降低。这种状况下根本就无法推出极限速度,只能慢速跑一圈通过风冷降温。
这一圈,就被称之为“冷却圈”。
另外f1赛车进入混动时代之后,就跟家用车的混动系统原理一样,想要跑出最大性能的加速,就得先保证电池电量维持在百分之八十以上。
没有怎么办?
当然是再跑一圈,通过发动机给电池充电,这一圈往往就被称之为“充电圈”。
目前时代的f1赛车动能回收系统,是通过飞轮储存动能,而不是通过电池,不需要所谓的“充电圈”。
但高温赛道条件下,“冷却圈”依旧必不可少。
“收到。”
泽野弘树没有阻拦,陈向北的轮胎损耗程度,再推一圈无非就是速度影响,对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