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文学和教化的作用不会比一名大儒更少。”
韩林见皇帝解答了问题,连忙行礼拜谢。
但曹睿想了一想,看向高堂隆继续说道:“高堂博士,既然提到文章,朕以为可以将先帝的典论一文刻于石上,藏于太学之中,以示朕尊崇文学之意。”
高堂隆拱手行礼:“陛下于文章之言,是臣之前从未听过的论断,令臣耳目一新。臣未读过典论,还请陛下赐臣抄本,臣这就命人刻印。”
曹睿笑着说道:“这是先帝的文章,估计只有朕读过了。刘侍中,你与高堂博士一同办理此事。”
刘晔拱手应允。
郑称示意韩林坐下。韩林位于乙阶的学子之中,马上就是最后一个问题了,郑称不想最后一个问题依旧不痛不痒,于是看向了甲阶的学子那边。
夏侯玄见郑称看向这边,面带微笑的与郑称对视,接着举起了手。
是夏侯太初。
若说傅嘏只是因为聪慧被人羡慕,那么夏侯玄就是全方面的让人仰视了。
夏侯玄起身站定,向立于讲台上的皇帝行礼。
曹睿自然是认识夏侯玄的,直接问道:“太初,你有何问?”
众人见夏侯玄与皇帝交谈的轻松之意,心中都有几分羡慕。但这是能羡慕来的吗?可不是所有人都有一个姓曹或者姓夏侯的爹。
夏侯玄和前面两位学子一样,躬身行了一礼之后说道:“关于九品中正制度,臣有一问。”
和前面两名太学生不同,夏侯玄身上是挂着一个散骑侍郎的衔的,只不过不用如钟毓一般值班罢了,因此可以称臣。
曹睿点了点头,终于有人问到涉及国家大政的话题了:“太初说吧。”
夏侯玄拱手说道:“臣在洛阳见到许多官员士子,虽说士子热心于官职前程乃人之常情,但现今的制度,却让面临选官的士子们颇为困惑。”
“若从惯例来讲,在前汉及现在皆行察举之制,由州刺史举茂才、郡国太守举孝廉,茂才和孝廉入洛阳后,在三署考课评定后充任郎官,再由吏部论其前程。”
见曹睿认真在听,夏侯玄继续说道:“以臣之见,察举之制乃是依靠于州郡清议,而州郡清议的重点在于经学和孝行。在九品中正制度之下,原本由州郡清议的评定,改为郡国中正进行评定。”
“臣以为由郡国中正评定士子,虽然可以避免所谓的‘名士’干预察举,但也造成了其他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