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他的赵抃,也难免多了几分感念和不舍。
赵抃伸手抚着旁边已经凋零干净的梅树,看着年轻的陆北顾,眼里似是闪烁着自己年轻时的影子。
而这时,他忽然问道:“你可知老夫为何对你格外严格?”
“不知。”
“你确有经世之才,但大宋科举,诗赋不过关者,策论再好也是枉然,老夫不忍见一块好材料,毁在这地方上。”
“先生......”
见陆北顾辞色动容,其实这几日相处下来,对这个天资卓绝且悟性奇高的学生,赵抃也有些不舍,他想了想说道。
“老夫平生不置财物珍玩,临别之际,没有什么拿得出手送你的,便送你一首诗吧。”
随后,赵抃提笔在空白的纸上写下了一首诗。
“示陆生北顾
严师砺锷志,待汝跃龙门。
昔我青丝日,今君黄卷昏。
寒梅经雪淬,劲骨傲霜存。
莫叹春闱远,勤耕自报恩。”
陆北顾接过纸张,诗坛大家果然名副其实,这首诗赵抃根本就没有进行任何思考,可以说是援笔立就,却基本做到了律诗的完美无瑕。
从平仄和押韵以及结构上来看。
四个韵脚“门、昏、存、恩”全都是同一韵部,完全符合律诗一韵到底的押韵规范。
至于首句“严师砺锷志”倒是没刻意去押韵,因为五律的仄起式首句是不入韵的。
而颔联的“昔我”对“今君”,以及颈联的“寒梅”对“劲骨”更是工整对仗,完全符合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的要求。
再加上其中时空、颜色、自然与人的几次相对,以及劝学做结尾的尾联与开头首联的呼应,可以说结构上也根本没有半点可挑剔的地方。
赵抃舒了口气,说道。
“科举这条路,一步一重山。”
“天下英才,但凡选了这条路,全都是一重重山崖硬捱过来的,每过一重山,便是一处新境界,回首望去,全是坦途。”
“你现在的诗赋,已经可以应付县试了,把老夫送你的手稿好好研读体悟,相信你只要勤加练习,未尝不可能今年一鼓作气通过州试。”
陆北顾连忙问道:“若是通过了州试,学生可否还来成都寻先生?”
“到时候大抵是寻不到老夫了。”
赵抃看着他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