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精锐或缺,边备或弛,府库益困。近者廷臣屡议省兵并营、精练士卒。请述今日冗兵之弊与整军经武之方。”
冗兵之弊这道题,在大宋,就属于那种“随便你怎么说我都不可能改”的老生常谈话题了,没什么新鲜的。
破题思路,宋庠更是早就给陆北顾练过了。
无非就是冗兵之弊首在兵不知将、将不知兵,“更戍法”导致兵无常将,将无常兵,上下猜忌,临阵难以指挥;次在老弱充数,精锐难寻,招募不问勇怯,甚至收容市井游惰、老弱病残,营中“胜兵”不过十之五六;再次在营伍空耗,训练废弛,大量兵员空耗于内地非战略要地之军营,军纪涣散,训练荒废,名为禁军,实无战力;最后在虚耗粮饷,府库为空,百万之众的耗费成为国家财政不可承受之重,最终导致边备空虚,强敌窥伺,辽夏时有挑衅。
把这些照本宣科地写完之后,陆北顾冻得实在是坐不住了。
他只能站起身子来,哆哆嗦嗦地弯腰提笔继续写。
好在科举不看书法水平,只要把字写的大点、清楚点,让誊写的人能认清,哪怕丑也没关系,不影响考官阅卷。
“自澶渊盟好以来,四境粗安,然三司岁计常告不足,民力疲敝,议者谓‘元元之困,由冗兵冗费’。请深究财匮之源,条陈冗费之由,并献富国裕民、通变救弊之要策。”
这第四道题对于别人来讲或许很难,但对于陆北顾,再简单不过了,而且他还可以借鉴刚才写过的第二道题和第三道题。
他在脑海里构思了一下。
“这道题应该分四点来写.财匮之源,首祸在冗兵,百万之师岁费天下十之七八,此为最大冗费;次在冗官,恩荫滥、元官多、俸禄厚,坐耗国帑;三在奢靡,宫廷用度、宗室俸禄、郊祀赏赐日增,蠹耗民财;四在征敛不均、商税苛细,豪强兼并隐田漏税,农民负担沉重,商税关卡林立抑制流通。而富国裕民之策,必以节流为先,裁汰冗费云云。”
而等他写完第四道题,风雪愈急,气温都不知道降到了什么程度,竟然连墨都给冻住了。
陆北顾放下笔,跟捣蒜一样鼓捣了半天,勉强让墨水在砚池里还处于半流淌的状态,随后赶紧蘸了点以便接着写。
这时候,他已经感到手指极度僵硬,几乎握不住笔。
陆北顾用力搓了搓手,呵了几口热气,目光投向最后一道时务策。
“比岁川陕钱荒物贵,私铸浸广,法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