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地面,坐上皮卡车。
程野没有急着立刻去河边,而是让江川沿着镇子周围又转悠了一圈。
从泥泞乡道的走向,到整座镇子的“十”字布局,再到可利用的建筑残骸,都像3d地图般在他脑海中构建出完整的记忆模型。
而第一轮答卷上的答案,也在这模型定型后涌现出更多思路,使得第二轮考题的答案几乎不费思索便有了眉目。
翻开地图,着重于水系部分。
当年为何选择大波镇建港口,而非工业区旁的临江支流?
最关键的原因,在于临江水系分流而出的黄水河与白水河,虽曲曲折折,最终仍会汇入临江主脉。
而工业区旁的支流,却会汇入另一条大江“安江”。
地图上的安江蜿蜒得极为夸张,沿途还要穿越数段高低落差极大的水域,天然不适合行船货运。
反观临江,一路贯通四省,无激流险滩,潜力非凡。
以大波镇为支点,在白水河设立引水港口,吨位小的船只可在大波镇停靠装载,吨位大的则在黄水河完成作业。
如此一来,大波镇便成了典型的“两岸经济潜力地形”。
沿白水河左侧(大波镇原址)地势较低,适合建居民区。
沿黄水河右侧地势偏高且平坦,适合设工业区。
一地跨两河,这等地形放在现代,想不繁荣都难。
只可惜在废土,水路早已荒废,水下又危机四伏,大波镇才会荒废至今。
“问路县是陆运咽喉,而大波镇是水运体系的咽喉”
程野在心里盘算着。
若能确保两河不溃堤,将居民区建在两河分叉的缓冲带,简直是天时地利齐备。
天然的河道屏障,既能抵御荒野生物,又能提供水源与潜在的航运价值。
只可惜现在涨水以后,中间的缓冲带已经被淹没了边缘,只剩中间地势较高的部分。
而且从大波镇通往缓冲带的桥梁早就坍塌,以后要是想利用这一部分,必须要先修桥、再筑堤坝,才能形成绝佳的地形屏障守护。
同时,又能分管河岸两侧,简直再好不过。
“还有个前提是,得先解决水下的麻烦。”
程野合上地图,目光投向远处雾气缭绕的河面。
接下来,便是对白水河的细致探查了。
皮卡停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