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了,当初的我也不至于为了思考一个理论上过得去的引力理论而掉无数的头发了,eo`*唉)
crhpc机构的总部大楼中。
在经历了两天的间隔时间准备后,第二轮的超光速航行理论验证实验正式开启。
母恒星太阳的逐日点轨道上,一架二代航天飞机早就已经准备好了。
已经释放出去的量子引力模拟激发设备正漂浮在太空中,在霍尔推进单元的控制下,它正在缓慢的旋转着调整着自己的状态。
很快,一道智能ai的汇报声在航天飞机的驾驶舱内响起。
“空间校准装置对准完成,时空坐标同步完成,能量场稳定在阈值峰值!”
量子引力模拟激发器的空间端口对准了遥远的木星。
“量子引力激发端口打开!”
“聚变能源输入成功!”
“大功率超强脉冲激光发射器启动!”
“.”
伴随着一系列的指令汇报声响起,无穷无尽的能源输入了量子模拟激发设备中。
在目前已知最稳定的计时工具,理论误差仅为每20亿年1秒的高精度激光钟的控制下,壳层坍缩-激波制造被熔化,借助恒星的庞大引力场,一个能支撑超光速飞行曲率空间结构被制造了出来。
与此同时,光粒子束发射装置在这一刻同步启动,一束光粒子投入了这个曲率空间,朝着遥远的木星轨道飞去。
“光粒子束发射成功!”
另一边,crhpc机构总部的控制中心,太阳轨道上实验成功的消息通过增强中继卫星传递了回来。
看着面前落地大屏幕上反馈回来的信息,徐川稍稍松了口气。
激发成功了,那么剩下的就是接收了。
虽然说这两天的时间中太阳和木星的轨道一直都在运动,但这对于目前的人类来说精确的计算它们的运行轨道并不是什么难事。
相关的计算数据也早就通过量子超算中心完成了计算,并传递给了太阳和木星轨道上执行任务的航天员与工程师进行调整。
简单的来说,就是crhpc这边已经完成对一束光粒子通过超光速航行的曲率空间飞行到木星需要多长时间的精确计算。
而通过激光钟表的超高时间精度,两边可以做到亿分之一秒内的时间同步,确保量子引力模拟接收装置启动的时候正是超光速飞行的光粒子束抵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