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很紧张的样子。
林燃首先打开一张标有宇宙367轨迹的图表,“nasa的卫星观测团队对这颗于去年10月3日发射的卫星进行了详细监测,结果显示它极有可能是核动力驱动的。”
林登约翰逊闻言,眉头皱起,身体不自觉地前倾,不前倾林燃得怀疑他不是约翰逊本人了。
“核动力?在太空中?这可是个大胆的推测,教授,你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
林燃指着图表上的两条曲线:“请看这里,蓝线是宇宙367的实际轨道高度变化,红线是我根据典型太阳能供电卫星预期的衰减曲线。
你会注意到,实际衰减速度远低于预期。”
林登约翰逊从桌子上拿起图表,目光在蓝红线条间游移,试图理解其中的含义:“这说明什么?”
“让我解释一下。”林燃说“宇宙367运行在约250公里的低地球轨道,这里的大气阻力显著。
任何卫星的轨道衰减速度都与其横截面积和质量的比值,也就是弹道系数,有关。
如果这颗卫星使用太阳能板为雷达系统供电,假设需要2千瓦的持续电力,以苏俄当下的技术来看,他们的太阳能电池效率约为12%,需要约20平方米的太阳能板面积,这会显著增加阻力,导致每月轨道衰减约1公里。”
“但我们的观测显示,”林燃指着蓝线继续说,“宇宙367的衰减仅为0.1公里月,这表明它的横截面积远小于预期,符合核反应堆这种紧凑动力源的设计。”
林登约翰逊眯起眼睛,试图消化这些技术细节。
他的脑海中浮现出冷战中苏俄的种种动作,心中暗自警惕:“教授,你的意思是苏俄人用核反应堆代替了太阳能板?有没有其他可能,比如更高效的太阳能技术?”
这其实也符合苏俄万物皆可用核的风格,而且核动力卫星,他们自己之前也搞过,只是后来没继续发射了而已。
林燃摇了摇头,语气坚定:“我们考虑过所有可能性,太阳能电池技术无法在不使用大型板的情况下提供如此高的功率密度。
而且,通过雷达反射数据,我们估算了卫星的尺寸和形状,确认它没有大型太阳能阵列。
核反应堆不仅能提供持续电力,还能让卫星在日照和阴影区都保持雷达运行,这对苏俄想要达到的目的,也就是大规模地面侦察任务至关重要。”
林登约翰逊沉默片刻,站起身,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