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这里有北方举子的原卷,字字珠玑,论经世致用之策,论家国天下之思,皆有独到之处,哪里不如南方士子?刘大人这般说辞,莫非是觉得北方历经战乱,便再无可用之才?莫非是觉得北方数百万生民,都不配为我大明效力?”
他上前一步,将答卷重重顿在地上,纸张翻动的声音在寂静的殿内格外刺耳:“当年随陛下平定天下,收复燕云、横扫中原的功臣,多是北方子弟!如今北方士子寒窗苦读,盼着能为国效力,你却以‘学问不如’为由将他们拒之门外,这不是偏见是什么?这不是堵死北方士子的上升之路是什么?刘三吾,你身为士林魁首,竟说出这等偏颇之言,对得起天下士子的期盼吗?对得起陛下‘天下英才尽入吾彀中’的初衷吗?”
韩宜可的话如连珠炮般掷出,每一句都直指要害。
北方官员纷纷附和,怒视着跪在地上的刘三吾,而南方官员则大多低头不语,连先前想为刘三吾辩解的人,此刻也哑口无言——韩宜可的话戳中了最关键的痛处:科举不公,伤的是北方士子的心,更是动摇了大明南北一体的根基。
刘三吾被驳斥得张口结舌,嘴唇哆嗦着,却再也说不出一句辩解的话。他知道,“北方无才”这四个字,已经彻底将他钉在了偏袒的耻辱柱上。
随后韩宜可便从卷宗中取出几封准备好的答卷,双手捧着高高举起。
这些卷子早已被都察院仔细誊抄过,墨迹清晰,字迹工整——既有被主考官刻意黜落的北方举子答卷,文章立论扎实,论据翔实,字里行间透着一股经世致用的锐气;也有被刻意选入的南方举子答卷,不仅文辞晦涩,论点牵强,甚至还有几处明显的典故误用,字里行间满是酸腐之气。
两相对比,优劣立判,连外行人都能看出其中的不公。
龙椅上的朱元璋目光扫过那几封答卷,眉头微蹙,却并未像众人预想的那般勃然大怒。
他只是缓缓抬手,沉声道:“把这些卷子传下去,让满朝文武都看看,我大明的抡才大典,到底被他们办成了什么样子!”
太监们依令上前,小心翼翼地接过答卷,先呈给太子朱标过目,而后按品级高低,依次传递给殿内官员。
北方出身的官员接过北方举子的答卷,越看越是愤慨——这般好文章,怎么就落榜了?
再看那南方举子的答卷,更是气得咬牙:“这等水平也能中进士?简直是辱没斯文!”
南方官员则大多面色尴尬,尤其是与刘
点击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朕闻上古 作品《大明:无双好圣孙,请老朱退位》第441章 组合拳!文臣缙绅被打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