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咳”
季羡林一个激灵,回过神来,赶忙说道: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既然是上级领导定下来的规矩,我这个当副校长的,肯定只能支持!”
方言无奈的摇摇头,季校长也是被整出后遗症了。
往朗润园方向,能望见后湖的波光,湖面浮着初绽的荷叶,几只水鸟贴着水面掠过,惊起几圈涟漪。
岸边垂柳依依,枝条垂到水面上,像是谁随手蘸了墨在绿缎子上画了几道曲线。
方言突然有些羡慕这坏境了,怪不得季羡林写自己日记里了。
换成自己估计也挺得意。
季羡林走在最前头,岔开刚开的话题,指着远处青瓦白墙的院落说:
“朗润园原是乾隆年间的赐园,当年和珅住过的地方,如今成了咱们的‘世外桃源’。”
接着他开始讲起了这里的历史。
朗润园所在区域最初为康熙帝赐给皇子的赐园之一,后经扩建修缮,成为清代宗室的私家园林。
乾隆年间,此处园林格局基本成型,以山水布局、亭台楼阁著称,用的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理念。
园林易主多次,曾先后为庆亲王永璘、恭亲王奕等皇室成员所有。
奕时期,园林被命名为“朗润园”,取“明朗温润”之意,成为当时文人雅集的场所。
清末民初,随着社会变革,朗润园的功能逐渐从皇家私产转向教育与学术用途。
1920年代,朗润园被军阀陈树藩购得,后因债务问题转手他人。
1930年代,燕京大学(北大前身)开始扩建校园,逐步收购包括朗润园在内的周边园林,将其纳入燕大校园规划。
此时,朗润园成为燕大教师的住宅区,著名学者如冰心、吴文藻夫妇曾居住于此,园内增添了西式建筑元素,但仍保留传统园林格局。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燕京大学并入北京大学,朗润园正式成为北大校园的一部分。
此后,朗润园主要作为教师住宅区,季羡林他的居所最开始叫“燕南园62号”后来才改为朗润园13号。
穿过一道爬满紫藤的拱门,眼前忽然开阔青砖铺就的小径蜿蜒入内,两侧是修剪齐整的冬青,尽头是一栋两层的西式洋楼,外墙爬满了爬山虎,油绿的叶片正顺着墙面往上攀爬,把石砖缝隙都填满了。
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