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寿昌送的劳力士datejust金钢双色手表,沈家驹表姐送的玉坐金身药王菩萨像南洋珍珠项链,此外还有香江车商魏先生送的一个箱子,说是“一点小心意”,方言还没打开呢。
趁着曾路泉还没过来,外边也没人找他,方言于是就把箱子放在桌子上,然后将上面的锁扣解开后,把箱子打开了。
打开过后的箱子里面居然是一对青花瓷瓶。
每只瓶高约30厘米,口沿外撇如荷瓣舒展,颈部收束处隐约可见两道弦纹,腹身鼓圆似满月,圈足微外撇,因为家里的那柄房梁上的金剑,方言有段时间在乐苗家的书里看过不少关于古董的知识(见168章),这是典型的康熙朝“观音瓶”形制。
瓶身以“缠枝莲托八吉祥”为主题,缠枝莲的藤蔓如游龙蜿蜒,每片莲叶都用“分水法”染出深浅不一的青蓝色,叶尖处留白形成自然高光,仿佛沾着晨露。
八吉祥纹法轮、法螺、宝伞等分布于莲枝之间,其中宝伞的伞盖线条细如发丝,每根伞绳都用浓笔点染,在釉面下形成凹陷的“铁锈斑”。
一般这种古董辨识是需要看各种细节的,莲瓣内填的折枝花卉,花瓣尖部透出钴料特有的紫黑色结晶斑这是使用当时“浙料”绘制时,因钴料中锰铁含量高而自然形成的“墨分五色”效果。
再翻看瓶底,方言用手摸了摸底部圈足修胎规整,呈“泥鳅背”状足墙圆润光滑,足底露胎处可见细密的“跳刀痕”,这是康熙朝修胎时工具留下的自然痕迹。
胎质坚致如石,露胎处微微泛黄,是长期氧化形成的“火石红”。
瓶底中央双圈内用青料书写“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楷书款,笔画起笔处略重,收笔处轻提,尤其是“康”字的“广”部撇画,起笔顿笔如铁钉入木,这是康熙官窑款识特有的“铁线描”笔法。
款识周围的釉面略有下凹,形成“下沉感”,是釉料在高温中熔融流动的自然结果。
瓶身之间用泛黄的棉纸包裹,棉纸上印有“香港宝昌行”的朱红戳记,边缘已磨损成毛边。
丝绒衬里的暗纹是缠枝莲图案,颜色已从最初的宝蓝色褪成深紫,露出底下的麻布底衬。
方言想起了苗家里那些箱子,于是又往下一翻,果然发现箱底暗格里压着一张泛黄的纸条,用繁体中文写着:
“康熙青花缠枝莲八吉祥观音瓶一对,民国二十三年购于广州陈记古玩铺。”
落款处盖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