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说道:
“另外伤寒论中也有关于肉瞤症的论述。比如在第82条里记载了:“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
“金匮要略则将其称为“身瞤”记载为“四肢聂聂动”。”
众人无语,方言真是好记性。
方言则是继续说道:
“它和风,湿,虚,寒有关系,如果人因血虚失养,筋脉得不到充分濡养,可致虚风内动,引发肌肉跳动,常伴面色苍白、头晕乏力等症状。”
“若为湿邪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筋脉失养,也可能出现肉瞤,多伴有身体沉重、舌苔厚腻等表现;此外,劳累过度、情绪紧张等因素导致气机紊乱,也可能诱发或加重肉瞤。”
说罢他指了指患者:
“她这个后背像背着冰块一样冷,这病拖了十年,治不好的原因,是因为这病其实是‘湿气’引起的。”
“湿气导致的疾病,种类很多。因为水液的生成源于脾,然后分布到五脏,运行在五条经脉中,对内滋养脏腑,对外濡养全身筋骨肌肉。一旦三焦的运化功能失常,脾不能控制水液的生成与输送,肾不能主持水液的排泄与蒸腾,就都会引发水液代谢失常的疾病。”
在场的大部分中医听到这里,基本上是明白了。
患者却听着有点懵。
她想了下说道:
“您刚才说和风有关系,可之前治疗的时候,就是按照体内有风”
方言摇摇头:
“你这不是单纯的‘风证’,也不是神经官能症能概括的。”
“肌肉跳动、腹内蠕动,看似是动,根源却是‘寒湿’与‘虚’,脾肾阳虚,火力不足,没法蒸腾水湿,也没法推动气血温养四肢百骸。”
他指着医案继续说:
“脾主肌肉,肾主骨生髓,阳虚则肌肉失养,就像冬天的草木没了阳气滋养,容易枯槁颤动,三焦是水液运行的通道,阳虚则三焦失运,水湿清浊不分,有的变成寒饮留在肌肉,就跳个不停。有的停在心里,就发慌悸动,有的沉在后背,就寒如负冰,你之前按‘风证’治,用了发散的药,反而耗伤阳气,自然没用。”
患者听到这里,对着方言问道:
“那能有办法治疗吗?”
方言点头:
“当然了,既然辨证清楚了,那肯定就是有办法治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