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体银灰色的“尘埃之怒”原型弹,代号——流星。
它已不再是图纸上的幻想,而是凝聚了尖端材料科学、能量物理、量子信息学的结晶。蜂巢外壳幽冷流线,晶尘立方核心在特制的力场护罩下散发着稳定的微光。
项目总师王院士、材料胡老、结构李工等人屏息凝神,目光聚焦在大厅主控台前那并肩而立的两人身上——总顾问洛珞,以及“银弦”系统负责人张总工程师。
空气凝重的像注了铅。
连续数日,他们的心血都卡在了最后,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上:引力波动态熵变密钥的精确环境耦合。
屏幕上,无数条代表不同环境变量的曲线实时跳动着。
与之对应的,是根据洛珞核心方案设计的引力波调制发生器,正努力模拟着相应的“引力纹波”特征信号。
然而,数据反馈图上,象征密钥生成同步率的“耦合精度”曲线,如同一条狂躁的游蛇,在70%-90%的区间剧烈波动,距离98%的稳定触发阈值始终差着那决定性的临门一脚。
“还是不行”
张总的声音带着疲惫,指尖无意识地敲击着控制台边缘:
“设备本身的物理噪声比预想的还要复杂,动态补偿模型已经调校到极限了,但这最后几个百分点的精度,像是有生命一样,怎么都抓不住。”
他调出引力波发生器的内部监控数据瀑布流:
“你们看,核心磁约束线圈的热扰动、压电陶瓷驱动片的非线性回滞效应这些微乎其微的系统性抖动,在毫秒级、微秒级尺度的反复叠加下,累积的误差正好压过了我们的补偿能力上限。”
这所谓的“一点点”,在微观尺度上,就是密钥无法精准“对齐”环境变量瞬间耦合,从而导致防御系统识别异常,要么提前触发昂贵的纳米防护层,要么在需要其激活时延迟了极其关键的几毫秒。
王院士眉头紧锁:
“一点办法都没有吗?误差来源清晰吗?”
张总苦笑:
“来源非常清晰,但成因复杂且耦合紧密,每一个单独拿出来,都小到可以忽略,甚至都在设备出厂参数的‘优秀’范围内。”
“但它们在这个极端应用场景下的非线性组合超出了现有工业基准的容差极限,要么我们彻底更换核心元件,选用物理特性更极端、更稳定但制造难度高几个数量级的材料这时间”
他没
点击读下一页,继续阅读 爱睡觉的渡鸦 作品《都重生了谁还做演员啊》第282章 攻破最后的堡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