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是微小的、振动的“弦”,它需要额外的空间维度。
弦的特征尺度比目前最强大的粒子加速器所能达到的能量小约10^15倍。
在可预见的未来,人类技术几乎不可能制造出能直接探测弦或额外维度的实验装置。
弦论本身是一个庞大的框架,存在多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每种都可能对应一个不同的低能物理世界,这使得它难以做出唯一的、可被当前实验证伪或证实的精确预言。
所以,尽管弦论深刻影响了理论物理学的发展,促进了镜像对称、几何的进步,并启发了其他领域,如adscft对偶在凝聚态物理中的应用。
它仍然是量子引力最有力的候选者之一,但其直接实验验证遥遥无期。
如果有一天这一理论被验证成功,那想必这两人,将有很大可能共同领取一次诺贝尔物理奖,只不过以诺贝尔奖无法提名离世之人的规定,恐怕是没有这一天了。
而诸如此类的还有很多:量子力学的多世界诠释,就像源代码里讲述的那样、除了弦论以外的量子引力理论、暗物质粒子的具体模型、暴胀模型的细节等太多了。
这些“高级”理论未能获得诺贝尔奖,并非因为其不够深刻或不够重要,而是严格的评选标准——要求理论必须经受住实验的终极检验——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它们代表了人类智慧在探索未知时达到的巅峰,同时也凸显了实验验证在科学进程中的核心地位。
诺奖委员会极其看重实验或观测的证实,一个理论再优美、再深刻、影响再大,如果缺乏决定性的实验证据支持,通常也很难获奖。
不过,他的n-s方程倒不至于像上面这些理论一样,想要获得验证近乎遥遥无期,只是也并不容易罢了。
他们需要在世界上最尖端的风洞里,比如nasa的埃姆斯中心,或欧洲的etw跨音速风洞,构造一个前所未有的极端流动环境——
不是翼尖的涡流闪烁,而是在接近材料熔点的超临界温度、马赫数10+的极端速度下,根据他的公式,精确预言一个从未被观测到的现象。
比如,‘特定几何构型下,主涡在坍塌前的精确二次破裂点,其核心温度将达到某一特定阈值并发光’——这个预测必须在实验中被清晰地‘看到’,误差需小于百分之一。
仅仅验证是不够的,是预言并目击从未有过的现象。
接着,要把尺度推到极限,
点击读下一页,继续阅读 爱睡觉的渡鸦 作品《都重生了谁还做演员啊》第324章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