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他必须更加警惕。
偶尔有微风吹过,树冠上堆积的积雪会“簌簌”地落下,他会立刻定在原地,侧耳倾听。
因为这种声音,可能是其他动物可能被惊动而暴露位置的时刻。
这里是真正的寂静之地,所有的声音仿佛都被厚厚的积雪所吸收,形成了一种奇特带有“回音”的安静。
在这种环境下,任何一点非自然的声响都会被无限放大。
除了他脚下的雪鞋踩在雪上时不时的发出富有节律的“嘎吱、嘎吱”声,整个世界再无其他声响。
林予安的感官,在此刻提升到了极致,他的身体完全放松,但他的精神却像一张拉满的弓,时刻准备着释放。
他的眼睛像鹰隼一样,不再是欣赏风景,而是在进行高速的“信息筛选”雪地上任何一个不属于自然形态的凹陷。
任何一处被蹭掉积雪的树干,任何一点与白色背景不协调的颜色,都会被他的大脑瞬间捕捉并分析。
他的耳朵,则像一台精密的雷达,全力捕捉着那些具有“信息价值”的信号。
一声遥远的鸟类惊鸣,可能意味着有地面捕食者经过。
一截枯枝在远处被踩断时,那清脆而短暂的“咔嚓”声,这是最有价值的信号之一。
他能根据声音的响度,大致判断出距离,推测出“肇事者”的体重级别。
如果是清脆的“咔”,很可能是一只体重较轻的兔子或雷鸟。
但如果声音沉闷的“嘎吱”声,那必然是一个体重相当可观的大生物踩断了更粗的树枝。
甚至,是逆风中传来的,不属于这片植物气息的的气味。
可能是北极狐尿液中那股略带刺激性的骚臭,可能是大型食草动物身上散发出的类似于家畜的膻气。
他的大脑,就在这持续的行进中,不断地接收、分析、判断、筛选着这些来自听觉和嗅觉的碎片化信息。
试图从这片白色看似毫无生机的森林里,拼接出一幅动态不为人知的“生命活动地图”。
他走了将近一个小时,这段时间里,他感觉自己仿佛穿越了整个世界。
但回头看去,根据自己的步速估算,他知道自己大概只向森林深处推进了不到三公里。
在深雪和密林中行进,速度永远是奢侈品。
一路上,他看到了无数小型动物的痕迹,雪靴兔留下的脚印。旅鼠在雪下挖掘通
点击读下一页,继续阅读 秋意勾画渔火钱江 作品《美利坚打猎:从荒野独居开始》第222章 新猎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