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柔的小镇上,找到属于自己的家。
第六百九十三章信任危机
十一月中旬的乌镇总裹着一层薄凉的雾,清晨的雾霭漫过石桥,把巷口老茶馆的木质招牌晕成模糊的浅棕色。
“青禾”林晓禾坐在宿舍的书桌前,手指反复刷新着木槿文学网的页面。
巷口茶馆最新章节下的评论区像滚雪球似的,负面留言越来越多,看得她指尖发僵。
她花了整整十天打磨的“老茶客赊账”情节,不仅没换来期待中的好评,反而成了读者质疑的焦点。
“作者怕不是没出过校门吧?乌镇老茶馆哪有赊账的规矩?都是现付现喝!”
“之前写用玻璃杯泡碧螺春我就忍了,现在还编赊账,为了煽情硬造情节,弃坑了!”
“连老茶馆的基本规矩都不懂,还写什么江南故事?建议去乌镇实地看看再来写!”
屏幕上的文字像细小的针,扎得林晓禾眼眶发酸。
她想起上个月去乌镇采风时,特意在“老杨茶馆”蹲了三天,听老板杨大爷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常有腿脚不便的老茶客让孩子来捎话赊茶钱,月底再让家人一并结清,有的老人记性差忘了还,杨大爷也从不多提。
她本以为这段带着烟火气的真实回忆,能让故事更有温度,却没想到成了“不真实”的证据。
更让她委屈的是“玻璃杯”的争议。
她确实见过茶馆给年轻游客用玻璃杯,想着年轻读者对盖碗不熟悉,特意把描写改成了玻璃杯,还在章节末尾加了句“老茶客们总用盖碗,说这样茶香更醇”。
可读者只盯着“玻璃杯”,忽略了后面的补充,连带着之前的章节都被翻出来质疑“细节不用心”。
林晓禾趴在书桌上,看着桌角那本记满采风笔记的本子,里面夹着杨大爷茶馆的照片、老茶客的访谈录音,还有她画的茶馆布局草图,突然没了底气。
她打开和秦玉明的聊天框,删了又改,最后只发了一句:“秦编辑,读者说我的描写不真实,我是不是真的不适合写江南题材?想停更一段时间。”
秦玉明收到消息时,正在苏木家核对梅下花事番外的校样。
他把手机递给苏木,皱着眉说:“‘青禾’这孩子太敏感,一点争议就慌了。她的文字细腻,就是没经历过读者质疑,容易钻牛角尖。”
苏木放下手里的校样,接过手机看了看,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着
点击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过客 作品《貌美阿姨的男护理,爽翻了》第六百九十四章 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