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规矩不成方圆,有些事儿从我开始就要立下规矩。只有这样,后世子孙才有迹可循。”
“如果咱们不守规矩,后世子孙又怎么会遵守?”
朱元璋无语:“好好好,总之咱说不过你就是了,这只是一个普通的奏本,没有什么关于朝政的消息,你放心大胆的看便是。”
马皇后这才打开奏本,仔细看了起来。
这作本上面,也的确没有什么特别重要的消息。
或者说也有一些重要的消息,只是相比这上面的内容来说就不是那么重要了。
这是大同知府吴振,专门写给朱元璋汇报大同现在情况的奏本。
之所以没有用正式的公文,而是因为在这个奏本当中,提起的基本上只有一个人,又或者说一个人以及他身边的人。
那自然就是大明的英王殿下朱瀚,以及他的一些弟子们。
在这封奏本之中,大同知府吴振,几乎把朱瀚夸到了天上去。
如果光看这封奏本的话,会让人有一种感觉。
这大同的旱灾,全都是英王朱瀚,凭借一己之力生生扭转过来的。
最开始的时候,大同府赤地千里,最缺的就是粮食。
可就在这种时候,英王殿下突然来了,不仅来了,还带来了他置顶的高粮价。
四两银子,一石粮食。
这个恐怖的粮价,当时的朱元璋听到了都震惊无比。
可最后所有人都发现,英王朱瀚是正确的。
正是因为有这种高昂的粮食价格,让那些粮商们,拼了命的往大同府运送粮食。
截止于这封奏本发出的时候,大同府已经彻底不缺粮了。
能在这种恐怖的旱灾之下,让大同府不缺粮,光是这一点就已经活人无数了。
而且事后有很多人都曾经分析过,按照大同现在的灾害规模,如果不是朱瀚,将粮食的价格界定在四两银子。
导致大同府的粮食过多,商人们互相竞争,导致价格抬不上来。
否则的话,就算是涨到五两,甚至是六两都很有可能。
之后,朱瀚的难民营之策,又安抚了逃难过来的大同难民们。
跟以往,把难民们丢在城外,任其自生自灭不同。
朱瀚实行的以工带振之策,几乎是在大同府外,生生的建造了一座新城。
百姓们,可以用自己的双手养
点击读下一页,继续阅读 墨色江南 作品《大明:哥,和尚没前途,咱造反吧》第四百九十五章 弹劾跟吹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