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瀚下马,吩咐随从不必通报,悄然步入那间小学堂。
“子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童音未歇,忽见门外站来陌生男子,俱是一惊。
老先生定睛一看,顿时愣住:“这这不是王王爷?”
朱瀚笑道:“我今日不是王爷,是过路的行脚客,想借个席位听听你们如何‘修身齐家’。”
童子们面面相觑,老先生赶紧起身行礼:“微民不知王驾至,失迎,失迎。”
朱瀚摆手示意坐下,自顾走至最后一排,随意落座。
“继续讲,不因我而乱。”他淡声道。
先生有些踟躇,朱瀚却笑着点了点桌上的竹简:“若你不讲,那我便来讲了。”
“我讲一事,你们听罢。”
孩童们顿时来了精神,纷纷坐正。
朱瀚缓缓开口:“昔日楚人有子,将继田,父不舍教,曰:‘汝犁直,地才平;汝心正,人才直。’你们可懂?”
一名小童怯声答道:“是说种地要心正?”
朱瀚笑:“正是。不只是地,做事、做人、做官,皆然。犁歪一寸,苗便长歪;人心偏一分,国就倾一尺。”
学堂内鸦雀无声,片刻后,有童子问:“那王爷种过田吗?”
朱瀚顿了顿,认真地点头:“种过,我还记得那犁头第一次划进泥地时,震得我双手发麻,泥水溅到眼里,一睁一闭,全是百姓的艰辛。”
他目光落在孩子们一张张稚嫩的脸上,语气缓缓:
“你们今日念书,不为功名,不为富贵,先要为这片土地,为脚下这口米,为身后这群人。”
“你们若能记住今日,那便比中三元还要贵重。”
老先生眼眶泛红,躬身长拜:“老朽教书数十载,今日才觉有此一语,胜十年训。”
朱瀚扶他起身,笑道:“你这学堂太旧了,书页破损,窗纸不整——黄祁。”
“在!”黄祁上前。
“吩咐通州县衙,拨银五十两修缮此地,再送千本教书,再增两名书吏,由此处挑两位年满十三的童子,荐送入国学堂试读。此举,只为他们不辜负‘修身齐家’四字。”
孩子们欢呼,老先生伏地而泣。
三日后,文昌殿试策盛启。
大殿之外,千余名士子排队候入,有名门贵胄之子,也有衣衫褴褛的寒门生,甚至有自北地风雪中赶来者,带着
点击读下一页,继续阅读 墨色江南 作品《大明:哥,和尚没前途,咱造反吧》第一千二百章 骨已稳,是时候通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