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后,东宫案前呈上一人之名。
户部铨选司旧录中,标注“避议调解”,已列边册之人:蒋希远。
此人曾为梁肃门生,因调户籍一案得罪诸曹官,被连削两级。自请外放未果后,隐居南城讲舍。
而今,建德堂出文:
“录蒋希远入东宫事局,任外典书记,专理交籍、佐案、文覆三事。”
朝中震动。
黄祁入王府密报,朱瀚却只微笑:“梁肃的棋,终究动了。”
“东宫这步,不是回人情,是接烫手。”
“但一旦接下,便将再无退路。”
黄祁不解:“王爷为何让殿下接下这等人?”
朱瀚语气平静:“因为蒋希远——是惟一能将‘贡籍折统’实制落地之人。”
“梁肃看得懂,但不敢用。”
“而朱标若敢用,哪怕被弹劾十次,陛下也只会再信他一次。”
果然,议政三日之内,言官三上奏章,言“东宫广用旧争之人”,有“违清议之嫌”。
朱元璋照例未言,只一日后亲题一道圣旨:
“凡贡籍折统,交东宫试理半年,责权同审,成败共判。”
“试政而定职。”
朱标接旨当日,未有喜色,只在建德堂中将旨意缓缓卷起,沉声道:
“此为圣意托命——也是最后的守门槛。”
顾清萍在侧轻声:“您已得陛下试信,何以忧色如此?”
朱标放下卷轴,眸光清明却深沉:“因为自今日起,我再不能错。”
而与此同时,朝中尚书李伯钧密会梁肃于旧宅。
“梁公,他真敢用蒋希远。”
“此人已是旧案之人,若再起事,怕牵出旧系。”
梁肃缓缓摇头,眼中并无怒意,反倒平静:“你以为我惊?”
“我不过是坐看这东宫,能不能翻过那座‘用人’的山。”
“我弃的人,他敢接。”
“我藏的线,他敢拉。”
“那他朱标,便已过了‘太子’的门槛。”
四月初,朱标启用蒋希远重整交籍法册,删冗录、并庶列,拟贡籍分统三纲,一出即惊四部。
短短十日,便得九名官生附议、七位吏曹附注,连吏部右侍郎都亲笔“可行”。
东宫初步执政之威,于
点击读下一页,继续阅读 墨色江南 作品《大明:哥,和尚没前途,咱造反吧》第一千二百一十五章 由朝廷裁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