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老领导去劝降老部下,这一招非常奏效,但是这也有一个前提,前提就是这个部下是非常忠于自己的老领导。
光看戏曲杨家将就知道,杨业那是忠臣的楷模,历史上也确实是忠肝义胆,因而杨业只能在一番痛哭流涕之后,向宋太宗投降,可是,此时的高孝珩和高湝会对高纬忠心一片吗?
宇文邕把高纬写好的这封劝降信交给了两个人,一个是齐王宇文宪,一个是随国公杨坚。
同时,由这二人统率北周大军前往,如果高孝珩和高湝看到高纬的劝降信投降了,那就啥也不说了,如果不投降,那就领兵一举灭了它。
这就是宇文邕硬的一手准备。杨坚,又一次崭露头角的机会到了,杨坚甚至在幕后有些不耐烦了,他才是这段历史真正的主角。
虽然杨坚是以主帅的身份出现在这次东征伐齐的队伍之中,但是,杨坚的戏份儿确实有点打酱油的味道,虽然跟着宇文邕从平阳,一路到了晋阳,又从晋阳,一路到了邺城,但就是没有太多表现自己的机会。
到了邺城之后,杨坚本以为自己将以零的出镜率,为自己的这次东征之旅画上句号,却没想到,宇文邕突然给了自己这样一个光荣的历史使命。
说起来,这还得要感谢高孝珩和高湝,不是他们瞎折腾闹革命,杨坚恐怕真的没机会上镜了。
杨坚和宇文宪领完任务,就率军浩浩荡荡地出发了,很快来到了信都城下。
面对宇文邕派出的大军,高孝珩和高湝并不畏惧,在信都城外摆开阵势,准备迎敌。
看着高孝珩和高湝这严阵以待的阵势,宇文宪和杨坚感觉到,对方看来是做好死战的准备了,不过,宇文邕安排的任务还得照办,劝降信还是得送。
投降书被递交到了信都城中的高孝珩和高湝,两人默契地对视了一眼,然后撕毁了这封劝降信。
很显然,高孝珩和高湝不愿意做杨业,这并不代表他们不忠,而是高纬这样的人根本不配他们去效忠,他们只忠于自己的国家,却不会忠于已经投降敌国的高纬。
虽然没有胜利的把握,但是他们决不放弃,虽然所有的人都归降了,但是他们不能,因为在他们的身体里,流淌着的是高家的血液。
头可断,血可流,投降却是万万不能。
既然软的不行,那就来硬的,打吧。
临时拼凑的部队,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战斗力太差。
双方刚一交锋,高孝珩和高湝这边就兵败如山倒了。
高孝珩和高湝,其实早就预料到了这一点,毕竟是临时拼凑的,既缺乏统一训练,也没有纪律性,战斗力必然也差,不过,高孝珩和高湝并不在乎,因为这是家族荣誉之战,超脱于胜负的荣誉之战。
这场战役一共历时两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