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这段“dieruckkehrdesgeistesinsichselbst,经常译作“精神对自身的回归”、“精神返回自身”。
甚至有些书则直接干脆跳过“回归”的词义,避免“意识自身化”这类敏感句式。
为什么?
因为“历史精神”在当时的哲学语境下,隐含了一种“黑格尔-马克思-后马克思”的思想回归链条,容易被误解成:
是不是在暗示“历史不是线性进步”?
是不是在回归“人本主义”而不是阶级斗争?
是不是在模糊“实践第一”的政治立场?
即便随便的一句话,也要考虑其中隐含的政治含义。
“我觉得‘历史精神的回归’更准确些。”
陈露阳坦坦荡荡回答:“黑格尔这句话表面说的是‘精神回到自身’,但它不是一个静态的、封闭的回环。不是从出发点又绕回来了,而是通过一整套历史运动之后,对自身的重新认识与完成。所以这个‘回归’,并不是字面上的回到起点,而是通过否定自身、对象化、再反思、自我扬弃之后,在更高层次上实现自身统一。”
歘!
正在写框架的两个老师一起唰的回头,手中的钢笔都停止了。
陈露阳接着补充:“如果只翻作‘精神回到自身’或‘自我意识完成’,就容易把它理解为一种抽象的观念自闭,像是纯粹的精神体内打转,不足以体现黑格尔强调的‘运动性’和‘历史性’。但如果译为‘历史精神的回归’,一方面保留了原文的哲学结构,另一方面明确了这是经过历史展开之后的回归,是对个体与总体、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式归返。”
“啪!”
李正繁右手握着的火柴划过火柴盒。
一小簇火焰“噌”一下燃烧起来。
但是李正繁却怔愣的看着陈露阳,完全忘记了点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