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一个开心和得意,他本身的文学造诣就是非常出色。
到了正堂,刘伯温笑着问道,“这一次春闱,你觉得怎么样?”
“难说。”马寻就实话实说,“此前去国子学那边摸了底,国子学的那些学子才学有些不够。要是外地的学子没有些惊才绝艳的,我大明第一次春闱就那样了。”
野有遗贤,这看似是不太可能的事情了,想要找到一些栋梁之材绝非是一个简单的事情。
刘伯温对此倒是不太意外,“国子学好多人都是求学求了一半就委以重任,才学不够也正常。”
还真的就是这么回事,大明缺官了首先就是从国子学选人,这已经不只是揠苗助长了,几乎就是提前透支了大明的一些官员。
各地州府也差不多,本来就是书读的好要被举荐入国子学,这里本身就是汇聚着全天下的英才。
虽说江山代有才人出,只是读书、求学也是一个长期的事情,不是一两年就行的。
刘伯温看着马寻,语重心长的说道,“我知道你不喜欢朝堂争斗,只是年纪轻轻的怎么就有着些隐世的心思呢?”
这又是给临江仙治了,有些时候作品就是能够说明作者的内心和为人。
偏偏大家还觉得临江仙符合马寻的心境,毕竟他不喜欢朝堂争斗的事情很多人都清楚,也知道他早年四处流浪,以至于到了现在本性难移,还想着四处跑。
有苦难言的马寻岔开话题,“泰山现在书修的怎么样了?”
这一下刘伯温来劲了,他告老后的最主要任务就是整理书籍、文稿,这些也确实就是他的兴趣所在了。
虽然女婿的才学一般,不过绝非是那种不通文墨的人,这时候就可以好好的探讨一番了。
大家都是读书人,还都是有文学造诣的,肯定可以聊的更好。
只可惜马寻‘擅长’的是诗词,而刘伯温擅长的是诗文,不过好歹也是有些共同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