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劲薅羊毛。
最典型的就是赵公明。
上清五力士符箓敕令的是他,财神是他,护法元帅是他,雷部神将是他
很多符箓都得以他为符头。
也正是这个原因,赵公明在道教的香火很高,无人不尊敬于他。
武当本就不以敕令鬼神著称,孙门长又性格孤傲,敕令他帮忙做事,只怕是不可能的。
虽然张之维和武当门长接触并不多,但他却莫名生出一种直觉,如果自己打醮做法,或许能请得孙门长显化。
甚至,他还觉得,虽然自己与孙门长之间的因果线已经断了,但在未来的某一天,还会有交际。
这是一种冥冥之中的感应,就在他问出孙门长还会不会显化的这个问题后诞生出来的。
虽然孙门长已经斩断了自身的任何因果。
但因为刚才自己念叨了他,所以在无形之中,就又产生了一缕因果吗?
举头三尺有神明,不可胡言乱语。
以往的家长们,也会在晚上,叮嘱孩子不可念出鬼神的名字。
这些种种,都是避免产生因果,然后被注意到。
李白有一首诗,“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就能很好的诠释这一点。
当然,张之维刚才生出的这种感应,并不是任何的推演,也不代表着一定会发生。
他可以自己选择是否发生。
如果顺着这条感应的脉络,一点点的寻过去,就能把感应变成事实。
他也可以以此为鉴,避开未来与孙门长的交际。
这种感觉张之维猜想或许是孙门长观看了一眼自己的命运线。
但看的并不深,只看了一眼就收回了目光。
也许不能用收回目光来形容
张之维设想了一下,如果是自己,既然决定了要看某种东西,会只看一眼就收回目光吗?
除非是一眼就看透,或是因某些不可抗的因素看不了。
出于对自身实力的认知,张之维觉得应当是第二种。
因为真被看透了的话,他不可能感应不到,毕竟剧情里的胡图都能感应到。
那么门长看到了什么?一团火球?还是其他什么?
这张之维就说不好了,或许可以等到与孙门长有交际的时候亲自问他。
“阿嚏!”
点击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久违的大晴天 作品《一人之下:我,张之维,嚣张的张》第914章与飞升之人的感应,左门长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