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也是坚定,“我们一起,把这片土地救回来。”
他用手把挖出来的泥土轻轻推回坑里,动作像在给婴儿盖被子,每一把泥土都捏得很轻,生怕压坏了种子和火种。泥土覆盖住火种时,淡绿色的光晕透过土层,在地面上泛起一层微弱的光,像一片小小的星空,闪烁着生命的希望。最后,拓从身边拿起一个旧水壶——水壶是用旧飞船的金属壳改造的,壶身上刻着“拓”字,那是他儿子生前给他刻的,现在儿子不在了,水壶却成了他最珍贵的物品。水壶里的水不是普通的清水,而是智灵用“深层地下水净化系统”处理过的,还加入了云民根据艾拉遗留的数据计算出的“生命养分谱”——里面有微生物需要的氮磷钾,有共生体需要的能量粒子,还有橡树种子发芽需要的生长素。
清亮的水流从壶嘴流出,落在泥土上,发出“滋滋”的声响,像干渴的大地在发出满足的叹息。拓浇水时很均匀,绕着坑浇了一圈,刚好让泥土湿润却不积水,那是他种了一辈子麦子总结出的经验:“水多了会烂根,水少了发不了芽,得刚好才行。”
接下来的日子,拓没有离开。他在圆地旁边搭了一个简陋的棚屋:棚屋的支架是用捡来的钢管做的,上面盖着避难所的帆布,帆布的边缘用石头压住,防止被风吹走;棚屋里铺着一层干燥的茅草,那是他从几公里外的草甸里割来的,带着阳光的味道;棚屋门口放着一个小小的监测仪,是智灵借给她的,能实时显示土壤的湿度、温度和辐射值,屏幕上的绿色数字,是他每天最关注的东西。
白天,拓会坐在棚屋门口,看着圆地发呆。他会用手指轻轻摸一下土壤的表面,感受湿度是否合适;会把耳朵贴在地上,听土里是否有种子发芽的细微声响;会在尘暴来临时,用帆布把圆地盖起来,自己则站在棚屋门口,用身体挡住风沙,像守护孩子一样守护着这片土地。晚上,他会拿出儿子的旧照片,放在监测仪旁边,轻声给照片里的儿子讲艾拉的故事,讲橡树的故事,讲他想让这片土地重新变绿的梦想。
等待的日子并不漫长。第七天清晨,拓像往常一样早起,刚走出棚屋,就看到了让他终生难忘的一幕——
圆地的中央,一株嫩芽破土而出。
它的茎秆只有铅笔那么细,却是充满生机的翠绿,像春天里第一片长出的柳叶;茎秆的表面,有一层细密的淡金色脉络,像电路一样沿着茎秆向上延伸,在阳光下泛着微弱的光晕,那是共生体科技的印记;嫩芽的顶端,顶着两片小小的子叶,子叶是半透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