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集熙熙攘攘的果蔬区,清晨的阳光刚漫过木质摊位的顶檐,“共生果园”的招牌就已经镀上了一层暖金。这里不像其他摊位那样高声叫卖,却总围着一圈又一圈人——有提着藤编篮的原人主妇,有悬浮着便携数据屏的云民,还有拖着迷你货运箱的智灵服务单元,不长却络绎不绝的队伍,成了整个市集最鲜活的风景线。
摊主健正蹲在摊位后整理刚运来的蜜露李,古铜色的手臂上还沾着新鲜的泥土,袖口卷到肘部,露出几道深浅不一的疤痕——那是早年种果树时被枝桠划伤的,也是他作为原人农夫最鲜明的勋章。他起身时顺手擦了擦额头的汗,眼角的鱼尾纹挤在一起,像晒透的核桃壳那样带着憨厚的纹路。“来啦!刚从园子里摘的,还带着露气呢!”他冲走近的顾客笑,声音里带着庄稼人特有的爽朗。
木质货架是健亲手打的,打磨得光滑发亮,每一层都垫着晒干的玉米叶,既防潮又能留住果香。最上层的桃子摆得像小山,粉嫩的表皮覆着一层细密的白绒毛,指尖轻轻一碰,就能感觉到饱满的果肉在薄皮下微微回弹,凑近闻,是清甜中带着一丝奶香的味道;中间层的苹果按大小排得整整齐齐,红的像烧透的炭火,青的像刚融的春雪,拿起来晃一晃,能听到果核轻微的碰撞声——那是果肉紧实的证明;最下层的葡萄用透明的竹篮装着,紫葡萄像攒在一起的紫水晶,绿葡萄则裹着一层薄薄的果粉,颗颗饱满得像是要撑破果皮,偶尔有汁水从裂开的果粒里渗出来,在竹篮上留下小小的湿痕。
“健叔,今天的葡萄还跟昨天一样甜不?”穿碎花裙的张阿姨挤到前排,手里的智能菜篮已经自动识别出摊位的认证信息,屏幕上跳着“共生种植”“零农药”的绿色标识。她上周买了一串紫葡萄给刚断奶的孙子做辅食,孩子吃得直咧嘴,今天特意早来。
健拿起一串紫葡萄递过去:“您尝尝!昨天ag-77刚调了补光时长,比前天还甜两分!”张阿姨揪下一颗放进嘴里,牙齿刚碰到果皮,清甜的汁水就涌了出来,没有一点酸涩味,果肉嚼起来带着脆劲。“哎哟,这味儿绝了!比我小时候在老家山上摘的野葡萄还好吃!”她忍不住又揪了一颗,这次没嚼,让汁水在嘴里多留了会儿,“你到底咋种的?以前你卖的苹果总有点涩,现在咋这么脆甜?”
周围的顾客也跟着附和,有人说上次买的桃子放了三天,甜度反而更浓;有人说蜜露李以前总裂果,现在个个光滑饱满。健被问得乐了,咧开嘴露出两排结实的牙齿,指了指摊位右侧立着的全息标识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