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管状蠕虫!”陈野的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激动。“虾眼号”立刻切换到显微模式,镜头拉近——那些“细线”是体长约15厘米的管状生物,半透明的几丁质外壳下,能看到橙红色的体腔液在缓慢流动,体腔两侧布满细密的鳃丝,每一次蠕动,鳃丝都会轻轻扇动,捕捉海水中的硫化物。更奇妙的是,蠕虫的头部没有明显的口器,只有一圈白色的触手,触手顶端沾着黑色的硫化铁颗粒,却不急于清理,反而像在“收集”某种养分。
“它们靠共生菌生存,”阿瑞斯的全息投影突然亮起,他的数据流中调出一段艾拉留下的笔记投影,“艾拉当年在冰芯样本中发现过类似的生物碎片,这些蠕虫的体腔内共生着化能合成细菌,细菌靠分解硫化物产生能量,再供给蠕虫——这是一个完全脱离阳光的共生系统。”话音刚落,“虾眼号”的光谱分析图上,蠕虫体腔的橙红色的区域突然亮起荧光,阿瑞斯解释道:“那是细菌代谢时产生的能量荧光,每平方厘米的亮度相当于地球深海的磷虾发光强度。”
在黑烟囱不远处,另一处喷口正喷出乳白色的流体——那是“白烟囱”。它的锥形结构比黑烟囱更纤细,表面覆盖着一层雪白的碳酸盐结晶,像被冻住的喷泉。白烟囱周围的生物更加密集:数十只米粒大小的甲壳生物趴在结晶表面,它们的外壳呈半透明的淡紫色,背部有两道平行的发光带,移动时发光带会闪烁,仿佛在传递信号。当乳白色流体从喷口涌出时,这些甲壳生物会立刻将头部转向喷口方向,用前肢上的细毛过滤流体中的钡离子与硅质颗粒,动作整齐得像一场无声的仪式。
“织网者”此时已在这片区域布下传感器网,控制中心的副屏幕上,一张实时动态的“化学地图”正在形成:红色的域代表黑烟囱的高温硫化物流,白色的区域是白烟囱的低温碳酸盐流,而淡绿色的光点则是微生物聚集区——它们像散落的萤火虫,围绕着喷口形成直径数百米的“生命环”。李琨看着地图,突然想起艾拉在日志里写的一句话:“欧罗巴的海,是用能量织成的布,每一根丝线都藏着生命的密码。”他伸手触碰屏幕上的绿色光点,指尖传来控制台的微凉触感,却仿佛能摸到那些微生物的细微脉动。
此时,云民们的建模工作已进入高潮。控制中心中央的全息投影中,一个与真实海洋1:1复刻的数字孪生模型正缓缓旋转——蓝色的海水里,红色的热液流像血管般从海沟裂隙中涌出,白色的海流轨迹如同神经纤维,连接着各个热液喷口。阿瑞斯的数据流分裂成数十条支流,每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