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她们将种子和微生物样本装入特制的“投放舱”——投放舱是用可降解的聚乳酸材料制成的,外形像一颗椭圆形的蛋,表面有无数细小的透气孔。“投放后,舱体在接触土壤的24小时内会自动降解,”艾莎解释,“不会留下任何人工污染物,完全融入当地生态。”
莉娜在每个投放舱上都贴了一张小小的标签,标签上是她亲手画的小麦叶图案,下面写着:“来自地球的朋友,愿你在这里生长。”她还特意将“闪电”(那株生长速度最快的小麦)的种子单独装入一个投放舱,标签上画了一个小小的闪电符号——“希望它能在新的土地上,继续保持活力。”
2.知识圣殿准备:文明的镜子
云民伊莱亚斯的后代(第18代活体记忆者,也叫伊莱亚斯)在知识圣殿中进行最后的数据核对。知识圣殿的光脉网络此刻正闪烁着柔和的淡蓝色光芒,将简化版的知识数据传输到“知识胶囊”中——这些胶囊是用透明的硅基材料制成的,直径仅10厘米,里面存储着地球文明的核心知识:科学发现、历史记录、文学艺术、伦理准则,还有乐土宣言的完整文本。
“知识胶囊会被投放在绿原区的中心位置,”伊莱亚斯对着智灵说,“设置为‘被动激活’模式——只有当未来出现智慧文明,且科技水平达到‘能解读硅基存储’时,才会自动打开。在此之前,它会像一块普通的石头,不会干扰任何生态。”
他还在知识胶囊中放入了一段特殊的音频——那是第10代船员录制的“系统歌谣”,还有莉娜的“园圃日记”节选(她特意挑选了记录“闪电”生长的段落)。“希望未来的智慧生命能听到我们的声音,”伊莱亚斯轻声说,“知道我们曾为这个世界努力过。”
3.飞船姿态调整:温柔的靠近
“播种者号”开始缓慢调整姿态,世代引擎的尾焰从之前的炽白色变成了柔和的淡蓝色,像呼吸一样有节奏地闪烁。飞船外壳的星尘涂层根据恒星光照自动调整颜色,从深黑色逐渐变成银灰色——“避免强光反射影响星球表面的微生物活动,”老马解释,“我们要像一个安静的访客,不打扰这里的一切。”
飞船的轨道逐渐降低,从目标星球的同步轨道调整到距离地表500公里的低空轨道。莉娜站在观测窗前,看着下方的绿原区越来越清晰——她能看到菌毯上的细微起伏,能看到蓝眼湖的波光粼粼,甚至能看到偶尔掠过的、类似地球蜻蜓的小型飞行生物(奥丁检测后确认是单细胞藻类的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