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面划出一个直径1.5米的圆形切口,切口边缘的土壤瞬间凝固,形成光滑的内壁,避免坍塌。
另外两台机器人(“蜂鸟-02”“蜂鸟-03”)则用微型挖掘机向下挖掘,挖掘速度控制在每小时1米,每挖深30厘米,就会用土壤分析仪再次检测——当挖到5米深时,分析仪显示“岩层结构:玄武岩,抗压强度300mpa,地质稳定性评级:a+”,这正是预设的“永恒庇护所”深度。老马在舰桥内解释:“这个深度能抵御小行星撞击(直径小于1公里)、地表洪水和亿万年的土壤侵蚀,确保胶囊在合适的时机前不会被意外发现。”
挖掘过程中,机器人始终避开周围的菌毯——当“蜂鸟-04”发现一侧的菌毯向切口延伸时,立刻调整挖掘方向,将切口向另一侧偏移了50厘米,并用塑形器将挖出的红色土壤堆成小型土坡,挡住菌毯的生长路径。“我们不能为了埋胶囊,破坏哪怕一小片原生生态,”莉娜看着屏幕,轻声对身边的艾莎说,“这是万斯船长留下的原则。”
三、时间胶囊:浓缩文明的“生命之泪”
当深坑挖掘完成,“蜂鸟-05”从登陆舱核心舱室取出时间胶囊——它比原文描述更具细节:长30厘米,直径10厘米,外壳由“超密晶态合金”制成(熔点2800,抗辐射强度是钛合金的100倍),表面没有任何文字或图案,只有一层哑光的深灰色涂层,在红色土壤的映衬下,像一颗沉默的陨石。
胶囊的外壳采用“分子锁闭结构”,除非触发激活机制,否则即使经历亿万年,内部的密封性能也不会失效。当机器人轻轻托举胶囊时,外壳反射出恒星的微弱光芒,隐约能看到内部透出的淡蓝色微光——那是核心模块的能量指示灯,由“放射性同位素温差发电器”供电,能持续工作100万年。
1.生命的蓝图:带着地球温度的基因
胶囊第一层(最外层)是“生命模块”,内部镶嵌着100片“基因晶体”(每片仅指甲盖大小,存储一个物种的完整基因组)。除了深海古菌、热带雨林兰花,还有特别标注的“地球记忆物种”:
编号“gl-001”:北方白犀牛“苏丹”的基因组,附带2018年肯尼亚保护区的环境数据(温度、降水、植被),晶体表面用激光刻着犀牛的简笔画;
编号“gl-047”:巴西栗树的基因组,包含其授粉依赖的“长舌蜂”共生数据,晶体旁放着一小片来自飞船“记忆橡树”的叶片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