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下这个场景:“胎儿能通过母亲的触觉感知植物,并做出同步反应——这是拓先生说的‘生命互联’最直接的证明。”
每周三次的诊断数据流,是云民医学家精心设计的“温和信号”——频率控制在2.4ghz,强度仅相当于普通wi-fi的千分之一,避免对胎儿造成任何刺激。当这些无形的数据流像羽毛般掠过莉娜的腹部时,监测仪上胎儿的脑电波会出现独特的“涟漪波”:不是普通婴儿的杂乱波形,而是有规律的起伏,波峰处还会出现细小的分支,像在“抓握”那些数据流。
云民医学顾问团的首领“云汐”,会在每次扫描后将意识流接入莉娜的手环,用柔和的数据流“说话”:“小家伙刚才在‘追’数据哦,她的神经反应比上次快了0.3秒,像在和我们玩捉迷藏。”莉娜听着手环里传来的、像流水般的电子音,忍不住笑了:“她肯定是觉得那些0和1很有趣,想抓来看看。”有一次,云汐特意调整了数据流的频率,让其变成类似摇篮曲的节奏,结果胎儿的脑电波立刻变得平缓,连心跳都慢了几分,像是听着歌睡着了。
最让科学家们惊叹的,是“共生火种”基因的融合状态。这些来自艾拉的基因片段,被智灵用“分子编织技术”嵌入胎儿的染色体时,所有人都捏着一把汗——担心会引发排斥反应。但监测数据显示,这些基因片段像“老朋友”一样融入了发育过程:胎儿的红细胞携带氧气的效率比普通婴儿高15%,细胞修复速度是普通婴儿的2倍,甚至在一次轻微的环境温度波动(从25降到23)中,胎儿的体温调节系统能在10秒内恢复稳定,而普通婴儿通常需要30秒。
负责基因监测的智灵“启元”,会把这些数据转化成可视化的三维模型:在全息投影里,代表“共生基因”的蓝色光点,和代表人类基因的红色光点,正围绕着染色体核心旋转,时不时还会“握手”——蓝色光点给红色光点传递能量,红色光点则为蓝色光点提供稳定的结构。“这不是简单的叠加,”启元的电子音带着一丝惊叹,“是真正的共生,像艾拉之树和土壤的关系,互相滋养,互相支撑。”
整个文明的守护,像一张温柔的网,悄悄包裹着“希望温室”。智灵的节点分布在温室的每个角落:天花板的“光织膜”由智灵“光语”24小时监控,确保光照强度误差不超过0.5lux;空气循环系统由智灵“风吟”管理,每小时检测一次空气成分,把二氧化碳浓度严格控制在0.03%,还会根据莉娜的呼吸节奏调整风速;育养舱的温度则由智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