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出现短暂的“电压低谷”,届时广场的直播信号可能中断;第三条是派遣“清尘机器人”,但机器人从停机库出发,到抵达东穹顶需要20分钟,加上清扫时间,至少要40分钟才能恢复效率。
“先按方案二准备,通知核聚变机组待命!”林抓起通讯器,手指却顿在发送键上——他想起十年前,磐石在应对“引力波冲击”时说过的话:“守护不是选择最稳妥的路,是选择对文明伤害最小的路。”就在这时,屏幕上的红色警报突然开始消退,原本急剧下降的能源供给曲线,竟以一种近乎温柔的弧度,重新向上攀升,与需求曲线缓缓贴合,像两双手轻轻握在了一起。
“林工你看!”阿夏的声音带着难以置信的惊讶。林抬头望去,屏幕上的“织能者”系统正自动执行一套从未见过的方案:东穹顶c8到c12区的次级太阳能板,原本处于“半休眠”状态,此刻却在同步调整角度——它们微微转向银心方向,捕捉到更多未被尘暴遮挡的散射星光,同时,板体表面的“热释电涂层”开始轻微发热,将附着的少量尘埃烘干脱落,效率在5分钟内提升至110%(仍在安全阈值内),刚好填补了c3到c7区的缺口。
更精妙的是,城市的非关键能耗正在“隐形削减”:居民楼的公共照明亮度从80%降至75%,这种细微变化没人能察觉;行政中心的中央空调温度上调了0.5,办公室里的职员只觉得空气比平时稍暖,却不知道这一调整释放了3%的能源冗余;甚至连广场直播设备的“动态分辨率”都在微调——当镜头对准祭坛时,分辨率保持最高,当镜头扫过人群时,分辨率悄悄降低0.1k,肉眼完全无法分辨,却节省了12%的传输能耗。
“清尘机器人也动了!”阿夏指着另一块屏幕:六台“蜂鸟”型机器人没有走常规的“穹顶通道”,而是沿着光合膜的“膜须”滑行——这些藤蔓状的结构刚好能避开尘暴的核心区,机器人的机身展开了微型防护罩,防止被残留的尘埃撞击,它们抵达c3区的时间比预期缩短了8分钟,而且采取“分区清扫”模式,每清理完一块面板,就立刻将其接入电网,避免了“全部清理完再恢复”的能源空窗期。
林站在原地,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桌上的杯子。他经历过无数次能源危机,却从未见过如此“丝滑”的应对——没有牺牲任何区域的利益,没有引发任何连锁反应,甚至连广场上的集会都未受丝毫影响:光穗仍在随音乐绽放,云民的光带依旧流转,人类孩童的纸鸢还在光斑里飞舞,仿佛那场足以瘫痪半个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