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其实是不理解信息对战争的重要性,比如现在即将发生在这里的战争就是这样,双方都有很严重的信息差。
首先是汉军因为地形数据和情报网络的不健全,导致他们对战场局势的分析很大一部分都是按照中原战场的布局来设定的,敌主力往往是要以万为单位,三万、五万甚至是十万为一个数量级。
所以他们在战争准备阶段都是以自身的基准出发,这也算是一种对战争的刻板印象了,他们为即将到来的防御战准备了火枪、火炮和“阿斯塔特”。
五百名全包裹重装甲士已经入营,这帮家伙人均身高是一百七十八厘米,平均体重是217斤,纯是靠肉蛋奶这些玩意堆起来的肉体怪物,天生烧钱的兵团,浮梁也不敢随便养,只有皇帝陛下一声令下才能有幸让他们汇集到一起的战争机器。
至少在这个时代他们就是毫无疑问的战争机器,如果对面没有具装骑兵和工程武器,十个这样的第四代重步兵就能守住一座城的城门。
在战争打响之后,他们的后头还会有火炮和火枪的远程支援。
这就是当下大魏的战争思路,也是各大军校根据当下的装备和人员总结出来的战争经验,没什么实实虚虚的东西,有的只有代差碾压和火力倾泻,用最重的拳头击打敌人,一次给人打服了打灭了,这样才能让损失最小化。
而倭军那边同样也是在用自己的固有思维来思考,他们衡量战场的方式也是带着浓重的刻板印象。
多年以来,他们在岛内对战的人数很少超过万人,曾经也有过几次流民作乱规模达到了万人,但那万人都是什么人?流民,贱民和饥民,这样的人哪里会有什么战斗力,平日里见的最多的就是双方贵族或者大名之间的争斗。
这样的争斗多则数千人,少则数十人,有时候两个小势力之间的对战可能加起来也就一百多人。
至于装备他们更是没有太多的概念,要知道在他们跟中原通商之前,他们近乎是没有冶炼工艺的,从正经历史上来看,他们的冶炼工艺是奈良时代才从当时的唐帝国引进过去,但现在因为夏林的通商法案缘故这个时间点向前推进了七八十年左右。
可即便是如此,他们到现在也还没彻底弄明白什么叫冶炼,几乎所有的铁质武器都严重依赖进口,他们炉子的温度至今才刚刚能融化铜矿。
而他们那些武士和贵族花了高昂的加强买到了从大魏或者李唐那边进口来的铁器,拿着这些玩意对战那些拿着
点击读下一页,继续阅读 伴读小牧童 作品《完蛋,我来到自己写的垃圾书里了》760、冲吧,你冲就完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