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旧想要回归山东中原,重新回到曹氏之下的并不多。
夏侯惇高估了曹军兵卒,对于曹氏,对于天子的忠诚度,也错误的以为儒家礼法的忠孝,能够贯彻到普通曹军兵卒身上,所以在曹休准备反叛的时候,夏侯惇选择站在了暗处。
原本以为这一明一暗,最是稳妥,而且夏侯惇也确实做好了被刀斧加身的准备。
结果么
夏侯惇原本以为很妥当的计策,在斐潜眼里漏洞百出。
一想到这些,夏侯惇就将腌菜帮子咬得咯吱响。
一杯酒灌下,长出了一口酒气。
斐潜同样知道夏侯惇不会真心投降,但是不管是当悬挂出来的马骨,亦或是用来钓鱼的诱饵,都是不错的。
夏侯惇其实在曹休死后,考虑过很多。
首先就是绝食,自杀,用以明志。
可以用死来保全家族和名誉,一方面是符合当时士大夫的忠烈观念。明确拒绝斐潜的一切劝降,以绝食、自刎或公开自戕表明立场。另外一方面也可以通过临终遗言来强调他对曹操的忠诚,并呼吁斐潜的阵营之中的汉臣反思什么才是忠孝。
这确实是不错的选择,不仅可以避免家族因投降而遭牵连,同时为夏侯氏和曹氏留下忠烈之名,巩固政治联盟的合法性。还可以顺带削弱斐潜的后续手段,比如斐潜就不能假称夏侯惇投降了来打击曹操士气,也可以减少曹操的决策压力等等。
但是问题在于自杀,是属于一次性决策。
而且关键是选择的窗口很短,一旦错过了,再次选择就失去了其意义。
所以,夏侯惇在初期没有自杀之后,退而求其次最优策略就是公开辱骂斐潜,破坏所谓的骠骑劝降的表象,鼓动曹军其他降兵反叛,激怒斐潜将其斩杀。
可惜,曹休来了。
曹休先选了这个策略,而在曹休死后,夏侯惇再选,就等于是有些
于是现在剩下给夏侯惇的策略,也就是表面上接受软禁,礼节性合作降低斐潜一方的戒备,伺机联络曹操,制造逃脱机会。如果能成功逃脱,那么夏侯惇就可回归曹营继续效力,其政治价值与军事经验得以保留。同时在假意周旋的期间所获得情报,也可以成为曹操下一阶段战略的参考依据。
不过,这个策略最难的,就是怎么逃?
仅仅依靠夏侯惇自己,显然是做不到的。
夏侯惇现如今只要不是恶劣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