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待俘虏,或是说为了瓦解敌军,就会特意的给与俘虏额外的优待,然后明明一起战斗的战友,却因为不支持这种派别意见而被排挤。
给子龙传信。斐潜缓缓的说道,于发兵前,弃暗投明者,称之为智,可待其上。因兵战不利,俘虏而降之者,称之为明,降等待之。若兵至城下,方献册而降者,称之为通,不享优待,不得免役。若有死战而全忠孝之名者,可念其忠勇,免其家小,然不免其族。后投之人,不可优于先降者。若有功勋,当以另计,不得以降名而夹陈之。此外,以所降县城百姓而计论锱铢者,皆不受!
遵令。庞统看了一眼斐潜,但是依旧拱手应道,主公所言甚是,自当如此。
团结,应该是团结内部,而不是团结外部。
试想一下,如果说像张郃这样的,在幽州大战之前来投的兵卒军校,转头一看自己辛辛苦苦打生打死,然后还不如后面投降的某个人,这心理能平衡?
为了在某个关键节点上诱降,给出一堆的优厚条件,之后才发现因为这样导致内部矛盾,相互争斗
与其如此,还不如一开始就将这些投降事项确定好。
因为斐潜现在有了火器和火药。
历史上为了攻略敌国,或是什么重要的关隘,常常会因为某些区域太过于险要,或是难以速克,导致不得不以厚利来引诱敌方投降,然后等投降之后,或是反悔,或是明升暗降,或是用其他的政治的手段来平衡内部矛盾,但这明显是属于亡羊补牢的行为,已经造成了伤害再来说什么正义不缺席。
火药和火器,会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摧毁整个封建王朝的城池防御体系,重新构建出新的进攻和防御的战争模式。
所以斐潜如果再继续用旧有的模式来处理这些地方乡绅,显然就不适合了。
冀州士族乡绅当下的这些举动,以及斐潜让赵云做出的对应策略,就可以看做是在冀州地区,先行展开的试验,后续可能会因为某些问题进行补充和修正,但是整体的方向是确定的。团结敌人不能比团结自己人的待遇还高!
这种思维模式若是不能改正,到了后世说不得就依旧是什么宁与友邦了!
不过么,即便是有了火器,火药,但斐潜还是不认为当下的骠骑军,就能媲美后世的一些近代陆军,毕竟军队的战力并非是一部操典,或是少量先进武器就可以称雄天下的,而是需要一个完整的民政、商业、军事体系来进行支撑。
所以斐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