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悠久的历史进程中,政策调整往往是过度的寻求平衡。
地方上的士族豪强也不傻,他们表面上坚决拥护大魔导师的英明决策,不管是大会还是小会上都是明确强调要遵守律令,废除郡县都尉,可是实际上在背地里加大了对于各类灰手套和黑手套的支持
频繁的中央调兵镇压,加剧了财政的危机。
而且郡县都尉级别的军事力量缺失,并不会就减少地方上的军事危险,反而是留出了不必要的空白
光明无法照耀到的区域,必然就会被阴影所填充。
郡县的官方军事力量的空缺,给地方豪强武装提供了发展空间。这一政策与宋代收精兵、明代废丞相一样,成为中央集权制度演进的关键节点,其影响远超军事领域,深刻塑造了华夏封建王朝的政治生态。
斐潜现在所必须要注意的问题,就在于他不能再次犯刘秀,以及其他什么统治者的毛病。
例如,东汉光武帝刘秀实施的罢都尉官政策,其初衷是削弱地方军事权力,强化中央集权,以维护国家统一和稳定。这一政策在短期内有效加强了中央权威,巩固了政权。
然而,如同许多重大的历史变革一样,政策的实施效果具有复杂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该政策在地方治理、军事响应效率等方面也可能带来新的挑战。
历史经验表明,任何政策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和完善。
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如何全面、及时地收集不同群体的反馈,确保信息畅通,从而更有效地回应社会需求,是华夏历代治国理政都曾面临的课题。
如何正视,而不是回避,或者掩盖,才是体现出一个国家,一个政权的责任和担当。
若是等直至盖不住了,糜烂不堪,已经完全腐朽衰败了,爆发出了严重问题之后,才有高官,亦或是天子猛然拍案,为何不早讲?!
又有何用?
官僚系统内部信息遮蔽、短期政绩冲动与长期治理风险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在华夏千年的封建王朝之中,都是根深蒂固的一个问题。
天子姓氏,或许有变,可是这从汉代开始的毛病,却是绵延时长。
当黄巾起义爆发时,汉灵帝惊问州郡何无一卒可用,全然忘记正是东汉朝廷自己裁撤了地方常备军。这种政策失忆实为长期信息遮蔽的必然结果,决策层早已习惯经过美化的奏章所构建出来的天下,对真实危机毫无心理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