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因此失去了再次使用的可能
比如现在的宛城。
原先曹军在宛城之中,留下了一些后备的手段。
庞山民再次占领宛城之后,因为其性格的原因,并没有对于宛城之中进行详尽及时的搜查和封堵,所以曹仁抓住机会搞了一波偷袭。
很成功。
但是之前的成功,现在就带来了麻烦。
庞山民因为曹仁的突袭,导致留在了李典廖化军中,严格说是和廖化待在了一起,而黄忠回到了宛城之后,就没有庞山民的那么柔和的态度了
黄忠回到了宛城后,便是带人彻查全城!
不仅将已知的几条暗道用巨石沙土彻底封死,更是掘地三尺,把城内所有怀疑可能与城外勾连的孔隙,哪怕是狗洞鼠穴,都堵了个严严实实!
这就让曹操很尴尬了
如果说在曹操领兵南下,围困宛城之后,再发动原本设在宛城的暗道,自然会有更好的效果,可是又不能说曹仁当时的举措就是错误,毕竟之前曹仁已经是被重重围困,再不挣扎一下就要被四面合围了!
相类似的,还有在嵩山线的司马懿。
荀彧设计司马懿的时候,如果曹操也加入进来,说不得就可以将司马懿斩杀在太谷关下,可是一样的,当时曹操一方面是头疼发作,另外一方面也要处理后线的掣肘之事,还要面对廖化李典,也抽不出空来和荀彧打配合。
现如今,就进入了一个非常麻烦的局面。
曹操想要打破这个局面,就必然要采用一些特殊的战术
比如他所擅长的,穿插战术。
对于后世的人来说,这个穿插战术并不是什么稀罕名词,但是在当下的大汉,至少在曹操之前,并没有出现这个词语,即便是有类似于这种战术的行为,但是也没有专门的指导性的兵法将其提炼出来。
曹操确实非常擅长使用类似于穿插战术的军事策略。在历史上,曹操的许多经典战役都体现了这种战术的核心思想,也就是快速机动、出其不意、直插要害、分割敌军、瓦解其整体部署的手段。
官渡之战就不用说了,在历史上曹操远征乌桓的时候,面对滨海大道泥泞与敌军重兵设防,他毅然采纳田畴之谋,率轻骑弃大路,翻越险峻的徐无山,穿行五百里荒无人烟的卢龙塞古道。
这几乎是一次近乎自杀式的豪赌!
大军在绝壁深谷中攀援,粮草不继,士卒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