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赵孝骞的兵权卸了,这跟自毁长城有何区别?莫非官家毫无进取之心,觉得只要收回了燕云十六州就满足了?
明明是一片大好的局势,这道人事任免委实令许多人想不通。
坊间还有传言,倒是说到了点子上。
赵孝骞终究功高盖主,而且拥兵甚重,对皇权产生了威胁,站在官家的立场上,只能卸下他的兵权。
皇权永固永远比开疆拓土更重要,这是没有商量余地的。
汴京朝野舆论四起,有赞同朝廷决定的,也有激烈痛斥官家兔死狗烹的。
朝堂上的反应倒是比较平静,当官的人终究比普通百姓想得更深远,在他们的眼里,赵孝骞收复燕云的那一天起,结局就已注定了。
自古功高盖主者,能有几个好下场?
赵孝骞至今能被官家善待,而且还封了一字亲王,说实话,官家已经算是仁至义尽了。
关于赵孝骞的任免,无论朝野如何议论,已经成了定居,官家不可能收回成命。
然而,与此同时,汴京民间市井却悄悄流传着另一个流言。
这个流言吸睛的程度,比赵孝骞的官职任免更甚。
流言说,官家的身体愈见不行,太后和朝堂重臣们已经开始议论新君继任的人选了。
人选自然是从官家如今的几位兄弟里选。
在对新君的人选问题上,太后与宰相章惇有了矛盾。
太后支持端王赵佶继任登基,而章惇则坚决反对,他认为端王赵佶为人轻佻,少年已见昏聩之相,绝不可为大宋新君,否则必有误国亡国之虞。
太后与章惇因此有了冲突,一方遵循祖制,顺位排序必须是赵佶,另一方主张立贤,如今一片大好的局势下,如若选了个昏君即位,则国势复危,愧对列祖列宗。
传言就这样慢慢从朝堂传到了民间市井。
汴京市井别的不多,最多的是闲汉泼皮,这种人普遍穷困,却偏偏喜欢一副大人物的样子指点江山。
就跟前世烧烤摊上袒露着肚皮喝着冰啤酒的油腻大叔一样,口沫横溅从国内政策说到国际局势,那充满自信挥斥方遒的模样,地球没他得散。
汴京的闲汉泼皮们大约也是这副德行,听到传言后,闲汉们兴奋了,立马三五成群聚在一起,对朝堂指手画脚,大放厥词。
然后闲汉们也陷入了争执之中,有人认为太后的主张没错,官家既然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