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2,如何证明一加一等于2,任意一个大于2的偶数是否都可以拆成两个素数之和,继而引申出哥德巴赫猜想
这思维导图就不是普通人建立的普通神经回路可以解决的了。
对于这种相对复杂的问题,大脑会调用更多的神经元参与运算,同时扩展出更多更复杂的神经分支回路来解决问题。
因此同样是一加一等于2,普通人和天才的大脑给出的反馈截然不同。
但是,这种能够后天训练培养的神经网络复杂程度,只能用来区别普通人和努力型的天才。
神经元细胞的“活跃度”这才是天赋型天才和普通天才之间难以逾越的先天鸿沟!
如果将人类的大脑类比计算机的中央处理器(cpu),那么神经网络就类似处理器架构,而神经元的“活跃度”则相当于cpu主频。
同样是处理器,你一个khz的,怎么跟人家ghz的比?
你当然可以通过调整不断优化你的架构提升性能,但先天因素决定你无法更改你的主频,即便是强如爱因斯坦,也无法摆脱这种先天桎梏。
而弟兄们开发的“大脑超频”,其实就是一种刺激大脑短暂提升神经元活跃度,进行cpu超频的特殊技能。
理论上来说,神经元细胞本身活跃度越高的,掌握这种技能的难度就越低。
以小雨掌握这门技能的夸张速度,恰恰说明了小雨的神经元活跃度异于常人。
以此类推,所谓的“精神同频”,大概就类似“cpu互联”,顶多是加个wifi技术把有线做成无线。
至于在此基础上的“小雨妹妹”计划,那就是cpu多核技术路线了
小雨博士,这是在突破人脑极限的道路上一路狂奔啊
嗯
孟浪摸着下巴陷入沉思。
为什么“小雨妹妹”计划要用克隆体,因为克隆体与本体的脑波频率最为接近,相当于同根同源,同频起来自然最为简单,整合效率也最高。
但为什么小雨跟那个小玉也能达到如此高的“同频”效果?
这是不是更加说明了,小雨和小玉,也存在某种意义上的同根同源?
莫名的,孟浪脑海里就浮现这样一副画面
昏暗的地下实验室内,穿着白大褂的林海棠正在对一团被捕获的,暗红色的,蠕动着的分叉神经簇小心翼翼的切片。
而在她的身后,
点击读下一页,继续阅读 空长青 作品《我写的自传不可能是悲剧》第五百七十五章 勤俭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