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接着一道光柱刺入,不能见物,地窖盖板掀开了。
张大夫趴在地窖口,伸着手,热泪盈眶。
威尔逊蹲在一旁,声音哽咽,“小茉莉,安全了。”
小婷把炭笔插进发髻,迟疑、警惕,“爹说,开花才能出去。”
“看!抽新芽了。”威尔逊指着地窖墙壁,上面画着一朵歪歪斜斜的茉莉花,还有九个正字,一个未完的正字。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小婷喃喃,童声清唱,猛然洪亮。
歌声中,墙灰簌簌震落,炭笔画绽放,花瓶中插着茉莉花,在一处庄严的大厅中摆放。
歌声中,埋在院中的工尺谱上,那一枚红叶应声发芽,长成参天大树。
歌声中,地窖爆破,茶楼变成了一座纪念馆。有少年有青年,有男人有女人,正在聆听历史。
————————
砰
法槌敲响,这是一处法庭,场中站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
那些“正”字,歪歪斜斜的线条重组,银幕下方出现一行文字,“四十八年后,1985年远东国际法庭。”
“证人请陈述与编号1147证物的关联性。”法官是洋法官,用的是英语。
白发老人举起枣木惊堂木,“我是南京秦淮河畔,周记茶楼周小婷。”
她旋开木块,露出纸条,“这组数字,日军第十六师团三十三联队,刻在我骨髓里四十八年。无时无刻,不敢忘,不能忘,不会忘。”
她敲了敲惊堂木,敲出三响。
“一响!祭我父周怀平江东门断弦!”
“二响!祭我母苏柔下关身亡!”
“三响!祭金陵三十万魂灵!”
鬼子辩护律师打断,“单凭木块,无法证明部队暴行,可能是战后”
周小婷抽出半页焦黄工尺谱,“看背面血书,昭和十二年冬,上海路33号。”
她看向法官,“请传唤鼓楼医院第7号地窖档案,那夜我蜷在地窖中,听见鬼子说”
银幕再次出现地窖,铁靴声震耳,她的记忆回到了四十多年前。
小婷忽然用嘶哑的关西强调日语,“三十三联队功劳归大佐!砍百人头,领清酒一升!”
死寂!
法槌坠地,如惊雷。
————————
纪念馆,老师带着学生参观,还有一
点击读下一页,继续阅读 刘吃瓜 作品《华娱春秋,从被天仙妈收养开始》第368章 夏日无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