络作家。书法圈子也是拿着老祖宗的裹脚布闻味儿,企图得到一点新的灵感。
美术圈子同理,杜尚的小便池把这些人的脸都扇烂了。影视圈子的资本入场,把所有的标准摧毁的一干二净。音乐领域也没有新的声音了,一切都是玩烂过的,抄袭成风,或者说所有的尝试都被尝试过了。
或者说艺术并不是死亡,只是我们处在低谷期而已,至于艺术的涅槃在哪里,谁都不知道,或者说我们等不到,艺术史也许能写成一本薄薄的书,却涵盖了数千年的历史,我们这个时代仅仅只有这几十年而已。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如果艺术的涅槃像是灵气复苏,那么我们就还在末法时代,前路在哪,谁也不知道,我们明明都想成为大修士,但是微薄的灵气告诉你,你终其一生也就是个炼气期。
没有灵气,哪怕是惊才绝艳之辈,也只能等着老死。
时代成就艺术家,而不是艺术家成就时代,如果你遇到对的时代,你就是下一个达芬奇,下一个拉斐尔,如果遇不到,那你就是下一个不知名的艺术家,大可用‘黑暗时代’四个字就包括不计其数的艺术家。
因为你所在的时代是没有任何值得大家研究的地方,不就是吃着前人的剩饭,然后热一热吗?谁不会?谁做不到?
可悲吧,可悲。
谁让你运气不好呢?
大抵是黑暗中出生的蜉蝣,也死于黑暗中,你和它说光明,它没见过,那对它来说和没有光明差不多吧。
褚清仔细的在纸上罗列着脑海里的各类书法家,然后兑换着各种作品,石鼓文现代并没有出土,估计还在三畴原的泥巴堆里,褚清也许也看不到了,只能按照这种风格来书写,反正不能原文照抄。
不然后世出土了,能炸开窝来。
反正石鼓文的风格从秦系文字里都能略窥风貌,所以以此风格写作品,并不意外,哪怕是以后出土了,也只能说声巧合,反正褚清也并不是照抄,说是石鼓文,不如说是吴昌硕的风格。
至于其他的北碑作品,现在出土的也有很多,褚清也不用临摹,只要按照类似的风格,或者是系统里墨迹的碑刻作品,所以大可不必按照碑刻来,哪怕是透过刀锋看笔锋,褚清也觉得失真严重。
不过这也是碑派书法的乐趣所在,相当于是二次创作了,每个人的理解不同,展现出来的也不一样。
褚清只要引个路子出来,大可不必把路堵死,现在是帖派的天下,褚清引出碑派,然后导出一点碑帖融合的路,剩下的交给别人玩吧,也许就能出来一个大世。
褚清的作用就能够体现出来了。
至于文学,褚清还在养望的阶段,后面的时代性的作品,褚清还是想着慢慢来,毕竟写书不像办展,可以一次
点击读下一页,继续阅读 随斋 作品《当我成了名作家后的日常》第82章 艺术的末路